女生一月份去欧洲游穿衣建议
雾霾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越来越频繁的被提及,中国大陆自1970年代末期,因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工业活动迅速增多,人们生活逐步现代化,在整个华东地区,因冬季取暖而燃烧的煤炭和木材越来越多,经常引起覆盖广泛的雾霾。其中华北及华东地区为显著。一是因为地形,华北/华东地区地势较低,同时,这一区域人口集中,绿色植被较少,又是开发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区,污染物被大量产生,却得不到及时的自然清除。2013年中国东北雾霾事件更是为空气污染敲响了警钟。
2013年中国东北雾霾事件是指起始于2013年10月20日,也就是哈尔滨市的年度冬季燃煤取暖系统开启的第二天,以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为中心,和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在内的地区发生的大规模雾霾污染。东北地区大部均被浓密的雾霾覆盖。在哈尔滨市,的日度平均值一度达到每立方米1000微克,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标准40多倍,甚至比北京还要严重。能见度降至20米,机场被迫关闭,两千多所学校停课。雾霾也导致黑龙江省境内多条高速公路被迫关闭。10月22日至23日,东北地区仍然被雾霾覆盖,平均浓度保持在每立方米200微克以上。
具体请看百度链接:
德国是不是就山青水秀,无痛也无扰了呢?前者是肯定的,德国在环境治理上确实有一套,根据美国大使馆在北京测出的指数,3月29日,最好的空气在天坛,指数为95,前门东大街则高达150以上。而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份北京城区多处指数突破900,最高接近1000。德国以柏林为例,柏林政府在官方网页上公布了相关数值,2012年柏林空气平均值为18, 而2006年时情况最糟糕,当时平均值是29。关于空气质量的对比一目了然,然并卵,千说万说,也逃不过七年之痒啊!
在德国,春天对于很多人来说,真是如临大敌。据统计,德国大约1/5的人有花粉过敏。很多中国人在祖国一切都好,来德国前两年也还好,等到了七年左右,花粉过敏就会不期而至。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及至哮喘,并伴随流眼泪,眼睛红肿,奇痒无比。而有些比较严重的会发展到很多水果、蔬菜也出现过敏,如苹果、樱桃、杏子、甚至豆芽,还有一些坚果类,如榛子等都不能吃。再后来,连去一些塑料制品店,都会立即出现过敏反应。
关于过敏这种事情,病因还特别复杂,没有一家医院和医生能说出确切的原因,为什么刚来的前几年没事,后来就会患病,为啥空气这么好还会过敏,为什么一旦过敏就会越来越严重。网上搜索过不少,基本都是在说免疫系统受创,从而引发诸多问题,说了等于没说。
如果偶尔来玩一趟,确实好山好水,空气真新鲜。但是德国住久了,自有苦恼。哪里都没有完美的环境,只求各自安好。
移民欧洲真的到了天堂吗
每个喜欢艺术的人,都有着一颗参观艺术博物馆的好奇心。对许多艺术爱好者而言,世间若果有登峰造极的美,似乎就藏在那些林林总总的博物馆里。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 Amsterdam)是荷兰国家级的历史和艺术博物馆,以收藏荷兰「黄金时代」的作品著称。在这样墙体几何交界光影打造的有棱有角的建筑面前,怎样哄托出渺小的你呢?
一件黑色英伦外套内搭一条浅色打底裙,头顶活泼的帽子打破严肃,性冷淡的建筑风格。
文明旅游出行指南
如果单身,在德国中等城市生活一个月基本消费基本如下:
住房:一室一厅,包括水电暖网,约500欧元
手机:全网通,4g流量,约20多欧,当然也有很便宜的套餐
吃喝:自己做饭,含零食和水果,一般不超过300欧,偶尔外面吃算150,一共450欧
交通:如果公交火车一般80欧左右,如果开车,汽车油费含保险算200欧
保险:因人而异,收入少的交的少,收入多的就多,暂且算200欧每个月
(德国约 86% 的居民在公立保险投保,有工作收入的人理论应缴纳税前收入的 作为医疗保险,如果有雇主,则自行负担税前收入的 ,雇主缴纳另外 。此外雇员还需要多交一点额外保费(Zusatzbeitrag)给保险公司,依照公司不同可能是 0% 到 ,平均值是 。所以一个月收入 4000 欧的雇员需要交大约 315 到 336 欧的医疗保险。)
一个月累计1400欧不到,如果换成人民币不算少,我所有的费用都是按非常宽松的消费来计算的,如果节省一点很多费用都可以缩减,比如吃饭,如果不讲究也不在外面吃,一个月150就ok,住房如果接受和别人合租,一个月300就行,这样一算一个月900基本花费就行。
我们再来看看德国的收入吧,比如廉价超市Aldi员工的月薪总额在1600至1800欧元之间,看起来收入不多是吧,但问题是平均每周只需要工作小时,按5天上班时间计算,每天工作不到4小时,基本可以算是半职了。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超市收银员,可以凭自己收入在德国中等城市过的相当宽松,类比国内就好比联华超市工作人员在杭州工作,租房一室一厅紧邻市区,开车往返,平时自己做饭,偶尔和朋友出去吃吃。收入刚刚够,不多不少,不用考虑医疗,医保全部涵盖。
我不知道国内现在同行业的收入和生活情况,以之前的了解来看,德国的消费不算高,生活质量也算性价比很高。付出的不多,收入的不多,但是生活的还算舒服,压力小人不累钱够用。
欧洲旅游穿衣搭
国内的时候,我在几个城市住过,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方言,但我一个都不会说,可能有一点口音,但总体还是普通话。而有人的住小半年就能流利的操作当地语言,年轻的时候我是非常羡慕的,等年长了就慢慢看淡了。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个性。
有人出国后就入教了,学着吃西餐,和外国朋友一起参加活动和party,按他们的方式去思考去生活。这样很好,语言进步非常快,能够认识不少当地朋友,之后无论是入职工作还是自己创业,都不再有交流方面的障碍。但这条路并不简单,因为要放弃很多习惯甚至文化信仰。如果是真心喜欢当然最好,但如果是为了融入而放弃其实意义不大。
可能我的人生追求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过的舒服。这种舒服很大程度上是不为其他人和事勉强自己的意愿。有些意愿是一种自然而然,就像吃东西一样,吃到嘴里发现不好吃。这种感受是无法去精确分析计算的。但如果正在参加一个晚宴,你就很可能把盘子里的东西吃掉,哪怕不好吃的,也会装作非常欣赏的夸奖好吃。这是一种自欺欺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方式。换句话说,并非人人都要遵循自己原始的意愿,当然也可以违背,但前提是你的目的值得不值得。如果目的只是为融入而融入,意义不大,如果是想因此找个好工作或者有一些现实的目标,那么之前的放弃会值得很多。当然最好的就是心甘情愿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