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内河旅游船舶管理
内河游轮作为水上旅游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上发展已十分成熟,能够直接带动沿岸各城市间互动合作,联合推动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其独特优势首先在于具备明显的低碳特征,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其次,游轮旅游业集中度较高,集行、游、食、住、购、娱于一体,覆盖社会消费各个方面,是拉动内需的先导产业;第三,游轮旅游产业集聚效应较强,游轮旅游将成为人口流动和区域交流的纽带,实现游轮、游客、景区、旅行社等产业链互动和城市间的板块互动。因此长江内河游轮完全具备条件,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有力抓手。
截至目前,长江流域豪华游轮(四星级以上)总计40余艘,综合运力约14000个客位,总接待能力约70万人次/年。然而这些运力中90%以上都集中在“宜昌—重庆”段660公里航线上,其中最为拥挤的是三峡库区的180公里航段。根据长江内河游轮旅客数据统计显示,近几年长江豪华内河游轮年接待旅客总量徘徊在30万—40万人次,未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12年以后陆续有新船下水,长江上游(以三峡段为代表)豪华游轮运力明显过剩,企业亟需开拓新的市场以消化多余的运力。
长江三峡邮轮旅游线路是我国最早向全球推介的两条国际黄金旅游线路之一。目前沿江有长江黄金游轮(7艘)、东江实业(7艘)、冠达游轮(7艘)、大美长江三峡(2艘)、长江海外游轮(5艘)、东方皇家(1艘)、扬子江游船(5艘),共7家34艘游轮。4月8日,从上海始发至南京的华东旅游往返航线首次起航,开启江南水上豪华游轮之旅。
在旅游线路方面,目前的长江三峡豪华邮轮主要以短线精品线路为主,即重庆-宜昌(3-4天)。在此基础上,还有重庆至武汉(5-6天)、上海(9-10天)等复合中长线路。去年,长江游轮总接待量为56万人。其中,长江豪华游轮的平均载客量为75%,黄金游轮的平均载客率为82%。
今年,随着重庆旅游热度持续上升,长江三峡游轮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除了长江游轮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以及坚实的市场基础外,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长江沿线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长江游轮旅游的发展。重庆、湖北等地相继出台了鼓励旅游发展包括游轮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政策。
长江内河游轮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提档升级打造精品内河游轮
长江游轮如何抢抓三峡旅游的发展机遇?首先要推进现有游轮的提档升级。建立退出机制,按新标准改造提升邮轮品质,打造一批安全、环保、舒适、高品质的长江三峡精品游轮舰队。要大力开发长江游轮旅游的新产品,吸引更多游客,一方面,要持续优化重庆至宜昌的长江游轮旅游精品线路产品,重点包装这一世界内河游轮精品旅游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开发重庆至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长江全域游轮产品。另外,长江游轮还将着力开发重庆至三峡大坝沿线的短线游轮旅游产品;开发游轮的一线游与长江沿线的一体游、深度游、环湖游产品;开发长江内河游轮与海洋邮轮相互合作的江海联程游轮旅游产品;开发长江游轮与各旅游区贯通的旅游新产品。
在深化行业融合方面,长江游轮将开发游轮旅游与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等相融合旅游新产品。
2、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推进三峡库区沿岸景区提档升级,加快两侧腹地资源开发,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扩大景区容量、拓展旅游功能,全面提升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品质,建设游轮旅游度假目的地,推进三峡游轮对沿江景区、旅游城镇及两侧腹地重点景区全覆盖,形成长江三峡东西贯通、两侧延伸、邮轮串联的旅游发展格局。
好线路还需好景点来支撑,按照大项目大投入的要求,重庆将推进三峡港湾、万州潭獐峡、天坑地缝、巫溪红池坝、云阳龙缸等两侧腹地景区建设及旅游资源开发,拓展旅游腹地。加快完善一体化协调机制,着力推进奉节―巫山―巫溪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吸引力的一体化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开发三峡低空、自驾、滑雪、露营、徒步、登山探险、科考、研学旅游等业态,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欧洲 内河旅游船舶管理
1978年,对于中国内河游轮业来说,是一个标志性年份。那一年,美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旅行社——林德布瑞特包租了“昆仑号”游轮,率先开辟了长江游船旅游业务。这在当时还是引起一些争议的。“昆仑号”是由沪东造船厂建造,1962年就投入使用,专供中央领导巡视地方和开会使用,人称“水上人民大会堂”。在当时的环境下,林德布瑞特旅行社显然是难以在长江独立运作“昆仑号”,它依托的就是本土的“长江海外”。这为中国游_司逐渐摸索出运作游轮经验和教训埋下了“伏笔”。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很快就有了上点档次的游轮。“长江三峡游轮”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了,其代表作“神女号”已经有了标准间的概念,也有了独立的卫浴设备,一些设施建设上再往酒店方向靠。1983年,武汉“扬子江旅游船”的出现更是标志着中国游轮旅游进入多元化的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内河的游轮接待的基本是外国游客,当时我们还习惯称之为“外宾”。相关地区和游_司陆续尝到了市场的甜头,摩拳擦掌,以赚取外汇为导向,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市场也如期开始壮大起来,当时的外国游客乘坐的大多是二等舱(还没有一等舱)畅游三峡,经典路线就是重庆至武汉段。 _年、1990年前后,乘坐游轮的外国游客锐减,这对中国游轮发展是一次打击,也是一次考验。渐渐地,国内国际形势也在好转。对于中国游轮而言,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利好消息——三峡工程的上马。1992年,七届_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不少行当里的和行当外的企业都意识到长江游轮的巨大商机。
在三峡出事的“东方之星”也是1992年开始建造的,当时的老牌轮船企业“东方轮船公司”还是有眼光的,他们看好长江三峡的旅游市场,一下子建了6艘当时堪称豪华的游轮,分别是东方之星、东方之珠、东方王子、东方皇宫、东方皇苑、东方大帝。“东方系”名噪一时。这一阶段的游轮开始注重公共体验、游乐区域的建设,酒吧、舞厅、运动区域甚至图书馆都有了。
“长江海外”的“神州号”游轮已经成为这一阶段的名片,尽管它的首航时间要更早。它是_拨专款建造的“国宾”接待专用船,见证了国内外多位政要在长江上指点江山。此后这也成为它对外宣传的“卖点”。
1994年、1995年前后,或许是看好游轮市场,多家都杀入这片已经隐隐带着血腥味的“蓝海”,竞争一下子空前激烈起来,还好国内游市场特别是“夕阳红”市场起来了,还在继续撑大游轮市场的容量。否则,当时至少就要死四五家游_司。面对强劲竞争带来的“措手不及”之感是多家游_司都感受到了,也让早期造个游轮就能躺在床上数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家也都尝到了市场的残酷。这一阶段,准入门槛的低下、市场不规范带来的系列问题,也到集中爆发。
1995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内河旅游船星级的划分与评定》,这是游轮的第一份评定标准,对于游轮的建造、装潢、设施设备、服务项目、服务水平等都有了一些明确的要求。大的前提就是为适应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规范内河旅游船市场。此前几个月,_办公厅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三峡涉外旅游船舶管理问题的通知》。而_、航务管理局等也都出台了一些文件。规范,已经箭在弦上了,也部分解决了一些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国内游蓬勃发展起来,中国的老龄人口也在急速增长。“夕阳红”群体与游轮旅游几乎实现了无缝对接。需求缺口急速扩大,新老问题也交汇出现。整体游轮市场,倒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也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前后,游轮终于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大集团、大线路、大系列、大团队都呈规模出现或整合。2009年9月,“维多利亚凯珍号”的首航,开启了豪华游轮的新时代。
如今的豪华游轮已经拥有了行政套房套、总统套房、高清电影院、观光电梯、豪华KTV、私人酒吧、几百平米的室内恒温游泳池、甲板面积能达万米、能采用落地玻璃通透设计的都用上……一个流淌着“奢华”的黄_液的游轮战舰群正向中国人游来。
事实上,逐鹿内河,游轮市场渐渐出现了“十巨头”:长江海外、长江水运观光、长航江山、海内观光、东江、东方、新世纪、扬子江、三峡旅游、利辉国际。这些老牌企业、新生势力都在进行版图争夺。
需要指出的是,发生翻沉事件的东方轮船公司在这“十巨头”里渐有“实力不逮”之势,除了“东方大帝”是星级涉外游轮之外,其他有些东方系已经滑入经济型游轮队伍里。利辉国际更是一家中外合资的游_司,而新世纪游轮是一家势头凶猛的私营独资企业、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上市的游_司。
从市场认可度来看,中国游轮市场中的“总统系列”、“新世纪系列”、“中国龙系列”、“美维系列”、“仙系列”、“交旅黄金系列”等都是第一梯队,很多都是五星级的。目前国内游轮的主力航线有四条:重庆——宜昌、重庆——武汉、重庆——南京、重庆——上海。目前,江浙沪是最大的客源地市场,而重庆对于游轮产业发力最猛、相关奖励扶持政策也最大。
欧洲 内河旅游船舶管理
繁花似锦,最容易忽略问题。如今,气候、设备器械、管理操作、消防、恐怖袭击等安全隐患,依然在提醒着中国内河游轮产业不能掉以轻心。而市场乱象也是如今必须直面的,中小游_司暴露出的问题更多。恶性竞争、控污不力、缺乏特色线路、水路联系不紧密、市场定位不清、经营方式粗放等等,都在考验着中国游轮产业的智慧。对于相关主管部门而言,那些弱小散差的游轮,该停的真的要停了。“铁腕治乱”才能换得中国内河游轮旅游下一个十年的健康发展。
长江中下游跨越多个行政区域,且内河游轮企业经营分散,沿线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应将长江中下游内河游轮产业发展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布局,做好顶层设计,从内河游轮产品设计、沿线旅游景区打造、客源组织等方面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隔、堡垒界限,从整体层面统筹中下游游轮旅游发展方向、路径。
在产业开发阶段汲取国际邮轮以及传统三峡游轮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宏观调控市场运力投入,避免出现无序竞争、过度竞争、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同时需要重视以下问题:
1、规范船舶标准,满足市场要求
长江中下游通航江段与传统三峡航区水文气候条件有较大的差异,对船舶的抗风等级和稳性要求更高。虽然现有长江游轮满足全流域通航标准,但需要有更高抗风等级的船舶才能降低天气因素对通航的影响。此外,在倡导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交通主管部门对江上航行船舶排放有较高的标准,不论是新造船还是先有船舶都必须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从游船产品开发的角度而言,江海直达产品及运河游船都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2、优化码头功能,提升服务能级
以上海为核心打造的内河游轮产业,面向的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要有能够与世界级旅游城市相匹配的游轮母港。虹口区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设施,可定位为长三角内河游轮的龙头港,配合滨水景区以及水岸联动的商业氛围,内河游轮将成为上海城市旅游新的名片。
长江中下游沿线码头资源丰富,但多为货运码头或化工码头,长江经济带建设为这些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迫切需要绿色、环保的产业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可在现有基础上将部分码头升级改造为游轮码头,结合港口所在城市打造的旅游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配备转驳、用电、取水、维护、补给等设施,为内河游轮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
3、鼓励企业开拓,促进产业发展
重庆新世纪游轮有限公司在2013年底就开始在冬季部署旗下最新游轮以上海为母港,试图打开华东内河游轮市场。经过四年的尝试,终于在2018年4月实现常态化运营。然而,内河游轮产业涉及船舶运营管理、市场开拓、票务销售、岸上游组织以及区域协调等工作,单一的游轮企业无法独立挑起整个内河游轮产业发展的重担。
地方政府在内河游轮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设立类似的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市场培育、产业链构建,扶持企业大胆开拓。在发展初期为先行尝试的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让企业将精力集中在专业的领域。事实上内河游轮产业发展不是某个企业、单个城市努力就能得到有效推动的,要从更高层面统一协调相关省份、部门,共同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旅游局等主管部门可集中做好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长江中下游沿线城市应积极打造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积极态度拥抱产业的未来。
4、注重产品开发,创新产业模式
由于运营时间较短,沿线港口城市旅游资源尚未与游轮产品形成良性互动,内河游轮产品还在不断的优化中,也因此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宣传,这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内河游轮产业发展的脚步。但长江中下游发展内河游轮具有后发优势,可以依托独特的江南文化打造具有深度水乡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也可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水系资源开发长江沿线与横向水系联通的深度游、运河游及江心洲旅游等产品。还可利用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开发长江内河游轮与海洋邮轮互动的江海联程游轮旅游产品等。此外,除了设计有吸引力的产品外,在内河游轮经营模式上也可实现创新。
1)江海直达创新产品
在长江中下游内河游轮发展有了一定基础的条件下,配合江海直达游船的打造,可尝试将内河航线延伸到舟山乃至更远的沿海航区,形成内河游轮的江海联运体系,为长三角江海联运注入新的内涵。
2)游轮+酒店创新产品
靠港的游轮本身就是城市景观的亮点。允许国内游轮靠港期间提供住宿服务,是对现有水上旅游产品的创新,也是水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好切入点。依托游轮船舶及长江景观优势,开展餐饮、会务、娱乐等经营,打造新的游轮旅游综合体。基于游轮作为浮动的水上酒店这一属性,尝试游轮+酒店的融合发展,实现游轮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