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疫情躺平史
2022年4月,韩国政府取消酒吧、餐厅以及社交距离等防疫政策。放开后,韩国GDP出现了短暂下滑,随后于第三季度迅速回升。此阶段感染人数和每百万死亡人数也出现了一定上升,但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好,医疗资源未出现挤兑,因此较上一轮有显著下降。
放开后消费迅速回升,服装、鞋包以及药品等表现较强
自疫情放开以来,韩国经济快速修复。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韩国GDP同比,恢复至疫前的水平。但短暂复苏后,韩国经济出现下降。一是受经济政策影响,二是受外需下降影响。截至2022年11月,韩国出口同比-14%,PMI为49,均较放开后高点出现下滑。
放开后,仓储运输、制造业以及服务行业恢复较好。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三个行业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0%、8%和4%,均超疫前水平。从绝对值看,分别恢复至疫前91%、100%和103%水平。
韩国消费恢复明显。截至2022年4月,韩国零售总额恢复至以前107%水平,两年平均增速10%,较疫前高6个百分点。其中,服装、鞋包以及药品等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行业恢复较快。截至2022年4月,服装、鞋包以及药品等行业销售指数两年平均涨幅分别为17%,12%以及11%,均远超过疫情前水平。从其指数的绝对值来看,分别恢复至疫前100%、89%以及128%的水平。
汽车恢复速度较慢,放开后两年复合增速均为-1%。汽车增速走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芯片短缺影响仍然严重,截至2022年12月4日,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万辆;另一方面,韩国在2020年针对汽车的优惠政策随着疫情消退开始退坡。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不降反增。截至2022年10月,韩国电车和氢能车同比分别增长、。
而旅游受国际旅行禁令放开较晚的影响,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截至2022年11月30日,韩国入境游客约为48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11月约29%的水平。此外,地产受货币政策影响,活动指数出现下降。截至2022年10月,地产服务活动指数约为,环比下降3%。
从韩国资本市场小幅反弹后回归下跌趋势。受韩国2021年8月开始调整货币政策的影响,2022年4月完全放开后韩国股票市场曾小幅反弹,但随后回归自2021年8月以来的下降趋势。截至2022年12月16日,韩国综合指数为2360,较疫情期间高点下跌约29%。
新冠肺炎疫情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2020欧洲疫情旅游
读到这里,想必很多朋友都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开始这样的生活方式了。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成为数字游民呢?
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回到这篇文章第一部分关于数字游民的定义,简单地说,你首先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赚取一笔能够维持自己正常生活和旅行的收入,即达到地理位置自由,而后通过创业和投资的方式扩大自己的被动现金流,从而得到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双重自由。
上一版扫盲贴中,我在『富爸爸』的启发下,首次提出了数字游民现金流象限图(如下):
在这个图中,左侧的两个象限代表了获得地理位置自由的两种现金流,而右侧的两个象限则地理位置自由和时间自由兼顾。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讨论下这几个选项的实操方法:
很多人习惯于把数字游民的职业选择范围等同于自由职业,其实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
在我看来,自由职业只是由传统工作到数字游民生活方式门槛最低的转型切入点之一。
只要你拥有的一技之长或者掌握一定量的信息不对等,能够在网络上为其他人提供有偿的服务,那么你就已经具备了成为网络自由职业者的初始条件。
举例来说,文案,设计,翻译,编程这些技能,都很适合做线上自由职业。而签证,法务,保险,理财等业务,只要你掌握一定的线下资源或则信息不对等,也非常容易转化为线上付费服务。
很多朋友对于自由职业的一个最大的误区是:自由职业不稳定。
但是相信经历过行业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朋友也许会理解,现代社会除了那些体制内的工作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所谓『稳定』的职业。
Nassim Taleb在其著作《反脆弱》中就举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两个人,一个开出租,一个在银行做柜员,出租车司机早出晚归,收入时高时低,银行柜员则朝九晚五,每个月工资准时入账,一般人的直觉是银行柜员的工作更稳定,但是仔细想想,当2008年金融危机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来临的时候,哪个人的反脆弱程度更高呢?
在我看来,自由职业并不等同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零花钱,也不一定代表青黄不接的不稳定收入状态,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打造个人作品集,在垂直领域有所建树,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和长期的客户群,其稳定性绝不会比传统职场更差。
想要在自由职业这条路上获得成功,一定不要在一开始就把赚钱放在第一位。 相反地,你甚至可以在初期通过为别人提供超低价格甚至免费的服务,只为获取最初的用户基础和创建作品集。当你的履历丰富,并获得一定数量的用户口碑后,话语权自然会增强,同时你的薪酬水平和收入稳定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人们有个错觉,即所谓的“远程工作”是在互联网诞生后才出现的新概念,其实仔细发掘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中国古代就有逍遥游的庄子和溯江纪源的徐霞客。
下面这张照片是1948年英国小说家Emma Smith在法国巴黎塞纳河边捧着打字机写作。
如果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远程工作还仅仅是少数文人精英的专利的话。那么现如今,远程工作的门槛已经被极大地降低了。
首先,IT行业的远程化自然不用多言,早些年人们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诸如Automattic(WordPress母公司)和Zapier等公司的全员远程成功案例。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远程办公在大公司居然“也可以有”,谷歌,微软,FB等硅谷互联网大厂相继宣布全员永久灵活办公。
2021年9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里面的最大的PwC(普华永道)正式宣布,其美国的40000名客服部门员工可以选择全日远程/居家办公。至此,『Work Anywhere』的野火终于烧到了传统办公室文化的核心区域。
即便是在非办公室区域,也出现了Phamtom Auto这样的至于车辆驾驶远程化技术公司。也就是说,连那些在库房工作的叉车司机都可以在家办公了。
在我看来,远程工作所有实现数字游民生活方式途径中最稳妥的一条,因为它既没有自由职业初期几乎无法避免的单打独斗,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也没有创业所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在拥有稳定收入的同时又能享受地域不受限的自由。
虽然远程工作尚未实现收入的被动化,本质上依然是用时间来换钱。但是,比起在一线城市通勤加班996,这样的工作方式的确可以带来生活品质飞跃般的提升。
如果你想通过远程工作来打造数字游民生活方式,那么你可以有两种选择,1. 说服你现在的老板允许你远程工作;2.找一份新的允许远程办公的工作。
对于第一种选择,最好的策略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赢。例如,你可以首先在天气条件恶劣或者在类似疫情隔离这样突发状况的时候向老板申请居家办公,当你可以证明在这种情境下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就可以跟老板商量允许你每周1-2天在家办公,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提高这个额度,直到完全远程。
当然,如果谈崩了也没关系,你还有第二个选择。
我们看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招聘远程职位,一些远程工作搜索引擎和聚集平台也应运而生,比较有名的有RemoteOK, Fiverr, UpWork等。此外,在国内的掘金,V2EX, 电鸭等社区也常常能够看到面向国内人才的远程工作招聘信息。另外,因为工作地点灵活,只要你的英语水平过关,找工作时候完全可以放眼全球,很多人也许会惊喜地发现,做同样的工作,除了获得地理位置自由外,甚至可以得到比以前办公室坐班更丰厚的物质回报。
最后,如果你是一名公司老板,我想对你说:时代正在改变,视频会议,远程协作,VR,AR等技术的普及,正在让地理位置成为工作中最不重要的因素。员工并不是非要在自己眼皮底子下才会好好干活,及时拥抱远程分布式办公的先进管理模式,才能在变革的潮流中留住最优秀的人才,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拉低了草根创业的资金门槛,不夸张地说,只要你拥有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就已经具备了互联网草根创业的启动资本,如果你想更奢侈一点,买一个服务器加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域名也只需要人民币200-500元/年左右的成本,这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开店做买卖,甚至摆地摊的资金门槛都低多了。
硅谷著名投资人Naval Ravikant在2018年底曾经发布了一条名为_How to get Rich(without being lucky)”的推特风暴。他在这条长推特中说道:
我们看到,上个世纪,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还都是一些汽车公司和石油公司,到这个世纪,科技和信息产业变成了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坚力量。而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一个人单枪匹马,四两拨千斤式的创业模式成为可能,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Company of One』不断地涌现出来,而且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基于软件服务业或者自媒体。
2020欧洲疫情旅游
由于变异体本身即有重症降低和传染性增加的趋势,即时疫苗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应,也起到了降低重症的作用,相信,“共存”策略能够确定实施,这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以美国举例,作为“共存”国家的代表,我先来贴几张从美国CDC截取的数据。
我们来计算一个总死亡病例数与总确诊病例数之间的比例,大致取值,忽略误差。
已知总死亡病例数为912757,已知病例总数为77345683。
912757∶77345683≈%
计算可得约为%。
我们再计算一个美国新冠疫情期间患病率,大致取值,同样忽略掉二次感染人数等误差。
已知美国总人口约为329,227,746人。
77345683∶329227746≈%
计算可得约为%。
那么因疫情死亡病例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呢?
912757∶329227746≈%
计算可得约为%。
由于忽略了各个时间段的差距,不同的参考数据,如此简单的计算必然是错误的,但我们依然可以用来参考。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这明显是非常严重的疫情和流行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应该选择清零才对,为什么依然要选择与病毒共存?
看来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仅此我们得不到答案,接下来我们继续剖析其他因素。
《柳叶刀》2021年8月发表社论文章,新冠长期症状是现代医学的头号挑战。
说穿了就是后遗症,新冠长期症状只不过是美化一下的说法而已。
其中对武汉金银潭医院治愈的1276名新冠住院患者愈后追踪研究报告,根据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研究患者康复情况。
其中有近三分之二出现了后遗症。
这之后,大量的研究加强了对后遗症的认知。
英国其他研究还发现,常见的后遗症包括:极度疲倦(疲乏)、呼吸急促、胸痛或抽紧、心悸、晕眩、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头脑迷糊”)、睡眠困难(失眠)、坐立不安(焦虑)、抑郁、关节疼痛、恶心、腹泻、胃痛、食欲不振、高烧、持续咳嗽、头痛、喉咙痛、嗅觉或味觉改变、皮疹。
发表于2022年2月7日的文章中,丹麦对青少年新冠长期症状进行了调差统计,发现感染后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持续存在相关的症状更为普遍。
明显看到,新冠后遗症足够引发人们的恐惧,也理应受到重视。
那么综上来看,防疫策略依然应该偏向清零才对,那为什么很多国家依然要选择与病毒共存?
仅此我们依然得不到答案,让我们接下来继续剖析其他因素。
我们剖析了前面的问题,都没有得到答案。
经济问题我以西班牙举例。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旅游业为西班牙提供了超过%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西班牙旅游收入曲线基本与疫情流行曲线和西班牙、欧洲应对措施统一趋势。
那么我们站在西班牙的角度考虑,西班牙有没有可能做到清零?西班牙为什么选择共存?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西班牙是不可能做到清零的。
我们已经知道旅游业为西班牙提供了劳动人口中超过%的就业岗位,旅游产业更是西班牙的支柱产业,西班牙不是一个福利大国,政府没有能力解决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口。
这是其一,其二,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欧元区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外向型经济体,根本没有能力脱离国际贸易,也就不存在清零的必要性和决策魄力。只要有一个欧元国家选择共存,那么欧元区大部分国家都会被波及,很可能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无法做到清零。
只要有部分国家选择了与病毒共存,就很少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一开始执行过严格防疫,后来又不得不转向共存的原因。
因为对此时而言,做出严格防疫决策的性价比过低,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关闭国门对外向型经济体伤害是巨大的。借鉴木桶理论,只要全球疫情控制存在短板,防疫成本就会逐渐增高,压力逐渐增大,此时加上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多国家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躺平。
这个时候,我们突然理解了美国等共存国家的选择。相较于经济下行、金融风险增加等带来的影响,与病毒“共存”,不值一提。
也许“清零”或“共存”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变成了只有“共存”选项的必选题。
为什么“共存”?决策时更在乎什么,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很多时候,现代民主政治的短视昭然若揭。
上面我们论证了大部分国家选择共存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继续论证中国为什么可以选择清零。
这是一个清零的结果还是清零实施的基础?
是清零的结果,清零实施的基础是中国强大的制度优势、组织能力和足够大的内部市场。
即使选择同样的清零,中国付出的成本依然要远低于其他国家,这就是制度优势,大大降低了决策成本和执行成本。
如果资本主义国家选择同样的政策进行严格防疫,那么付出的综合成本绝对要远远超过中国。
但这不是中国选择清零的唯一因素,一个因素即中国的内部市场足够庞大,可以实现经济内循环。
我们可以看到,清零政策下,并没有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反而因为清零的成功保障了国内的制造产能,直接受益。
中国从2015年开始就确定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经济内循环的改革路线,绝不是预料到了疫情可能,而是应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中美冲突,事实证明,这是战略眼光长远、出色的一步大棋。
第一个问题,新冠病毒可以像感冒一样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篇柳叶刀子刊的文章。
相较于流行性大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人际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长,患者发病后即有最强传染性,这也说明了新冠与流感不同。
我们很难说清新冠以后会不会像流感一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能够支撑这一说法。
那既然它不是流感,为什么还要与病毒共存?
2020欧洲疫情旅游
韩国政府于2022年2月7日公布了四步放开计划。根据该计划,政府将患者分为高危和普通两种。其中高危人群为60岁以上,或有基础病的50岁以上老人。医疗资源向高危人群倾斜,普通人群自行监测病情,参与网络远程问诊。此外,血氧计、退烧药、体温计等医疗护理包仅向高危人群发放。此阶段中韩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整体维持在高位。感染人数和每百万死亡人数出现显著上升。
2020欧洲疫情旅游
2022年3月20日,德国《感染保护法》修正案正式生效,取消大部分全国性防疫措施;6月德国取消入境防疫要求。放开后短期内确诊与死亡人数上升,但未出现医疗资源挤兑。德国ICU床位每10万人30张,远高于的每百万重症率。新增死亡和新增重症整体低于前一轮疫情。4月平均每日新增重症约在1400例左右;平均每百万死亡人数稳定在约人左右,均小于此前几轮疫情。
放开后消费修复,但持续时间短,服装、家具等表现较好
2020欧洲疫情旅游
它有可能不会结束,但有很大的可能会进入到低水平流行的状态,但很难会一直保持大流行状态。
在好的方向上,我们注意到群体免疫水平的增强。国内免疫屏障主要是由通过疫苗建立的,随着新的疫苗研发上市,特效药的出现,群体免疫水平的不断增强,大流行不会一直是常态。
免疫屏障并不针对于哪一个人而言,它只针对群体,多数人接种疫苗,就是建立免疫屏障的过程,在这个群体里,即使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也能获得保护。换言之,多数人没有接种疫苗,免疫屏障没有建立,即使少数人接种了疫苗,也会影响实际保护效果。
在坏的方向上,我们主要注意到长期COVID也就是后遗症和变异趋势的影响,一方面我不认为omicron会是最后一代,但我也相信下一代很难直接突破如今不断增强的免疫屏障。
警惕盲目“躺平”抗疫,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原则,就是需要利用现有工具和手段来降低病毒传播,否则病毒将继续变异,阻碍抗疫工作进程,继续威胁人类生活。
2020欧洲疫情旅游
omicron有过于庞大的大流行基础,况且主要突变集中在刺突蛋白,针对刺突蛋白进行研发的辉瑞mrna已经受到影响,面对如今的筛选压力,在这样的流行水平和病例基数下,很有可能会出现下一代突变株。
SARS-CoV-2是单链RNA病毒,每个复制周期都会出现突变。通过累积同义和非同义突变来进化并适应宿主,这些突变由多种机制产生,包括 RNA 依赖性RNA 聚合酶的保真度 。
下一代突变也许会符合预测的突变趋势,也许是另一个并不可控的方向。
无论如何,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已经足以证明群体免疫水平的提高。
我还是认为,疫情有结束大流行的一天,并不一定是完全消灭病毒,也许在22年底,也许在23年,未必需要太久。
以上。
参考文献:
2020欧洲疫情旅游
2022年3月,日本政府正式解除了此前在18个都道府县实施的“防止蔓延等重点措施”,包括大型活动的人数限制以及餐厅的营业时间要求。日本全境无防疫限制。此阶段,由于病毒变种等情况,每百万人死亡人数出现两次较大幅度反弹的情况,但医疗系统并没有受到挤兑,长期每百万人新增重症(ICU)新冠患者数不高于30人。
放开后生产消费均快速修复,零售、住宿及餐饮表现好
2020欧洲疫情旅游
2020年3月到10月,日增100+
COVID平静期,公司没有邮件通知,_没有什么创新政策,我已经开始了居家办公,一直到现在。
2020年10月2日,日增2000
秋天来了,学生开学了,疫情开始迅猛发展,开始进入第一个秋冬高峰,当日日增2000左右。
2020年10月9日,日增5000 左右,升级为黄色区域
2020年10月17日,日增10000 左右,升级为红色区域
黄色区域限制更多了:
红色区域更严格:
, 日增12000
, 日增28000
, 日增12000
, 日增3000
2020欧洲疫情旅游
二、大部分管控短的经济体初期重症和死亡率偏高,后期才逐渐下降,因此综合评估,在疫情早期过早放开管控是明显的错误选择。而大部分管控长的经济体有益于准备充分叠加病毒致死率下降,放开后重症率死亡率比第一类经济体初期大大降低。这可能跟病毒的变异有关,越到后期,病毒的传播性越强但重症率越低,大疫不过三年,这就是大自然的法则,为放开疫情管控创造了条件。
三、放开后大多数经济体未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防止挤兑的主要手段包括:医疗资源集中保障高危和重症人群,轻症居家、互联网就医,科学宣传,保障基础药品等。
四、不论管控长短,八大经济体放开后均会出现经济短暂的恢复,但是并不意味着经济能持续复苏,反而大部分经济体并未出现长期持续的经济复苏,主要是因为政策力度不够,甚至收紧,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第一阶段放松管控的经济体因为俄乌冲突和前期超发货币,导致通胀飙升,被迫收紧货币持续加息,从而导致欧洲经济步入深度衰退,美国经济也开始放缓。越南、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第二阶段放松管控的经济体也在经历短暂的恢复之后,由于欧美经济步入衰退,外需大幅下降,经济开始掉头向下。
五、防疫政策优化后,经济通常需要一个季度左右的调整期,然后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需要注意的是这属于经济的正常恢复,而谈不上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