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钱怎么带(去欧洲带大项目要加钱吗)

个人学习 31 0

欧洲旅游钱怎么带

1、签证:要去哪个国家,就要办好哪个国家的签证。

2、车的手续:办个ATA单证,负责ATA单证的就是各地的贸促会。

3、驾照,行驶证:中国驾照在欧洲国际通用,建议做个翻译件,是为了填写入境资料和买保险填写资料方便。

4、银行卡:最好是双币储蓄卡,这样境外就能取钱了,国内存好钱,境外直接取当地货币,银行后台直接按当日汇率扣减人民币。而双币信用卡,则支持境外直接消费,加油站或超市都能用。

欧洲旅游钱怎么带

出发的时间定在10月2日,首都T2航站楼,俄罗斯航空,飞行8个小时后在莫斯科转机。

候机中,天气不错。这是我将要乘坐的俄航飞机,是我喜欢的蓝色:

总的来说,这天除了内心有着些许的兴奋和期待外,其他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之前对于俄航的某些事迹(机长生猛)或者“传说”(落地鼓掌)也有所耳闻,但内心里一直都把这些当作段子,真实经历起来并没有发生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记得比较清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我后面坐着俩机上临时认识的女乘客(都是中国人),絮絮叨叨、啰啰嗦嗦聊了好像很久。我全程没见过她们的正脸,但从聊天内容来看,一个岁数稍微大点,另外一个应该跟我差不多年纪。让我比较烦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她们的声音那么有穿透力,尤其是那个年轻的女乘客,即使我戴着耳塞,她说的话也是一字不落、清清楚楚地灌进我的耳朵里。更可恨的是,她总是对着旁边的大姐谈论自己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关于离家在外生活和工作的林林总总。但对于有着相似经历的我来说,除非从她嘴里能说出些有趣的故事(然而并没有),剩下那些肤浅的想法也好、平平无奇的感叹也好我真的要听吐了。另外一件事则比较“赏心悦目”,就是机组中有一个五官精致的俄罗斯空姐,留着一头可爱的短发,让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八小时的飞行航程还可以让人忍受,在莫斯科转机的时候也没有发生特别的事情。不过当地下了场小雨,傍晚的时候还出现了晚霞。这是在登机口拍到的机场室外景色:

等待了约四个小时后,再次登机时已经是晚上了,到柏林大约两个小时左右。不知什么时候这里也下了些雨。这是下机后在廊桥里拍的(我的坑货同学后来评价说,拍得还挺有感觉):

到达机场已是当地时间晚上11点左右。我跟着琦哥乘坐小火车到了市区,然后“下榻”他的单人宿舍。房间比较小,两个人住稍显局促,但挤挤也能解决问题。反正我俩关系铁,省钱蹭住的事情不能少干。

不过晚上睡觉是个问题。就一个小的单人床,睡不下两个人。结果当晚这货就说,我打游戏,不睡了。你长途跋涉的,明天还要出去浪,床就让给你睡了。这让我感动的,差点以为这哥们来到异国他乡后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自此变得靠谱了起来。

在此“特别鸣谢”一下琦哥,因为下文我要开始“批判”他了:

欧洲旅游钱怎么带

在遍地是古迹的罗马,街上的每一块石砖都可能承载过厚重的历史。而城内的每一座高堂,都可能俯视过这座城市发生过的所有的血腥与辉煌、肮脏与光芒。抚今追昔,易凄怆然。但时间有限,容不得我久久徘徊驻足,便要奔赴下一处山海。

结束罗马之行,便订了去佛罗伦萨的车票。二者相距不远,再者我也想获得一次欧洲列车的乘坐体验。为争取本就不多的时间,早上便从罗马中央车站出发了。这是列车驶出时,拍摄到的车站:

到达佛罗伦萨时已接近中午,但我必须先去酒店把行李放下。但因为预定太晚,考虑到价格因素,订的酒店在郊区,离市区约有十多公里。来回一趟,便折损了许多时间。但为了轻装上阵,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就市区主要景点的距离而言,估计得全部靠脚丈量。

从酒店回来到达市区后,第一站打卡的地方当然是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在我的模糊印象里,艾吉奥·奥迪托雷(Ezio Auditore)和克里斯蒂娜·韦斯普奇(Cristina Vespucci)首次相遇的地点就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门前(或附近)。当然了,这并不是我第一站来这里的主要原因。大教堂的盛名不言而喻,而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它的巨大穹顶。这个在万神殿落成一千三百多年后首次超越其跨度的存在,当然是我到达佛罗伦萨后首先瞻仰的目标。

虽说我倾向于认为大教堂的所在及周边环境可以类比万神殿(虽然比万神殿的“处境”好些),但走到它的面前后内心仍然泛着欣喜。在立面前停驻良久后,又环绕教堂徘徊了一周。这是在前侧面拍的一张,可以同时看到立面、穹顶和钟楼(话说这个偏绿的色调真的很难处理好):

与德国和法国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如巴黎圣母院、亚眠大教堂以及科隆大教堂)相比,意大利(以及英国)哥特式风格的立面大多没有双塔(但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是个例外)。此外,这座教堂也没有极力营造尖、薄、脆的视觉特征以及向上升腾的氛围效果。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意大利人并不喜欢飞扶壁这样的构造,认为它是一种“怪异的权宜之计”。

从另外一个侧面拍摄的(门前小广场上乌泱乌泱全是人,没有办法拍到立面全貌):

教堂的侧面还有乔托设计的钟楼。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他既是建筑师和雕刻家,亦是画家。乔托的个人成就,其实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至少他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远非一些耳(guo)熟(du)能(xiao)详(fei)的艺术家所能达到的。他是新的绘画技艺的开创者,是新的艺术风格的缔造者。从他开始,对于绘画主题的表现开始走向现实主义,画面开始有了空间感和透视效果,人物开始有了真实感和生活气息。他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绘画的刻板、僵化,以及冷冰冰的“神性”。虽然他的画作现在看起来显得很“质朴”,甚至“笨拙”,但考虑到那个时代整体的文明发展程度、社会的文化认知程度以及艺术发展阶段的限制(从禁锢的蒙昧时代到人文日新的转折期),他仍是引领潮流的人、是“无中生有”的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众天才和大师们都必不可少地受他影响。所以薄伽丘称:“乔托为绘画艺术带来了光明”。波利齐亚诺在其纪念乔托的碑文中写道:“我是使失传的绘画艺术获得新生的人。”“我的手灵巧且坚定,我的技艺所缺乏的,大自然亦无。”“我是乔托,何须重复这些事,我的名字本身即是一首颂歌。”

教堂的对面即是八角形的乔瓦尼洗礼堂,外墙的装饰风格与大教堂一致:

画面下方偏右闪着金光的位置便是那扇打败了天才的布鲁内莱斯基的吉贝尔蒂创作的青铜门(对就是这么拗口,故意的)。虽然我不懂雕塑(说得跟我懂其他什么似的),但我知道这尊作品是绝对的杰作,因此也挤进人群凑上前拍了几张细部的照片(美不美你们自己评判,从人物的动作、形体、神态,场景的安排和环境的处理):

可惜当时教堂的穹顶侧面部位在修缮,上面搭起了脚手架和防护网,导致从教堂侧面和后面拍的照片都可以明显看到,因此为了不影响观感,这里就不放穹顶的照片了。

在教堂外围徘徊良久之后,我开始考虑是否要进到里面去参观。但这个时候排队的人很多,略微迟疑后,我决定还是先到附近的地方逛逛吧,说不定有新的发现。从教堂前小广场往北走不了多远,就看到一栋似曾相识的建筑,它的拐角处是这样的:

其实当时我没有注意到画面中间的那个纹章雕塑,所以有些迟疑。但建筑本身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进去一探究竟。在入口处看了介绍,才知道这里就是美第奇家族曾经的寓所——里卡尔迪宫。里卡尔迪宫的建筑风格属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使用粗面砌筑,没有柱式。窗户的样式和排列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规范——比例和均衡。

里卡尔迪宫的中庭:

可以看到,这里的凉廊明显借鉴布鲁内莱斯基的另一代表作——佛罗伦萨育婴堂。圆柱和拱券的结合背离了柱式的原则——柱子直接支撑拱券,而非建筑的檐部;柱头采用混合柱式(这里的涡卷和科林斯式茛苕叶折卷让人傻傻分不清),但柱身消除了凹槽。佛罗伦萨的育婴堂被认为是最早的文艺复兴式建筑,所以它的拱廊的构造逐渐成为被效仿的对象。

美第奇家族也许是世界上最负盛名、最具魅力和最有历史意义的平民家族了——虽然在洛伦佐·美第奇死后,他的后人通过经营升格为贵族,直至家族绝嗣以及对于佛罗伦萨统治的终结,但这个家族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洛伦佐掌权的时代。

在佛罗伦萨的共和国时代,尤其是从老科西莫至洛伦佐时期,美第奇家族成员从来没有成为名义上的共和国领袖,或担当执政者(执政官)的角色。马基雅维里在其《佛罗伦萨史》中描述美第奇家族的统治,经常提到美第奇家族的“朋友”这个词。实际上,这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安排。通过联姻或者资助,美第奇家族将其“朋友”推举为执政团成员,或与已有的执政团成员建立友谊——佛罗伦萨很多家族的生意应是依赖美第奇家族的银行得以运转或者维持盈利,因此美第奇家族的“友谊”对于他们极为重要。通过这种安排,美第奇家族的意志才能渗透到共和国政治的方方面面。

我想这个家族的历史如此吸引人的原因可能在于,在那个“王侯有种”、出身高贵即最大美德的年代,它从平民出身的羊毛商人,经几代人筚路蓝缕,苦心经营,一跃成为共和国的幕后统治者和主宰,和国王、军事独裁者结盟,或可与教皇称友或开战,更使它的子女们四度成为教皇,两次嫁作法兰西王后。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高贵即美德,财富即正义。

当然,除却政治上的光芒,更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应当是这个家族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就文艺复兴运动而言,其间存在两个文化中心,起先是佛罗伦萨,其后是罗马。因为佛罗伦萨有美第奇家族,而罗马是教皇驻地之所在——其中缘由不言而喻。

离开里卡尔迪宫,我又回到了大教堂。虽然再次纠结了一下,最终我还是决定排队进入教堂内部。但抛弃登顶的机会而参观教堂内部,应该是我作出的错误决定。而作出这样的决定的原因是,我刚刚登过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我那时认为进入教堂参观是最基本的,但登顶不是必需的。

相比于刚刚见识过的圣彼得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内部显得太过暗淡和朴素了:

这是站在中殿的位置望向后殿,正前上方的位置即是穹顶的内壁,壁画则是瓦萨里的作品《末日审判》。

教堂的内部构造已经初步具备了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如交叉肋拱,墙壁和柱身也开始具有线性元素的雏形。当然,与北方的哥特式建筑相比,它所具备的哥特式风格特征还不够典型。而哥特式建筑完成度最高的都在法国,即兰斯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和亚眠大教堂。正所谓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即在法兰西岛,那么由法兰西人民将这种风格继续发扬,并使之成为新的潮流和风尚,也在情理之中。

在穹顶下所拍摄的照片:

在图片中下方尖拱顶部有一个红十字的盾徽,但不知道它代表什么。从符号学的角度,特里尔大主教的纹章与之相近,而英国的圣乔治旗亦是如此。但此二者不应与佛罗伦萨产生什么关联并体现在其主教堂的墙壁上。唯一解释通的是,这个盾徽代表热那亚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的国旗便是如此。同样作为意大利城邦,曾经的热那亚与佛罗伦萨之间的确产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旁边的尖拱顶部悬挂的佛罗伦萨的鸢尾花盾徽也是一个佐证。但与之相对的位置,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双头鹰的形象——拜占庭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均与之相关,但在这里不知其所指为何。

谈及圣母百花大教堂及其大殿,则有一起重大历史事件不可回避。1478年4月26日,得到教皇支持的政敌在这座教堂中密谋行刺美第奇兄弟——洛伦佐(Lorenzo)和他的弟弟朱利亚诺(Giuliano)。朱利亚诺不幸命丧敌手,受了轻伤的洛伦佐躲到圣器室逃过一劫。两兄弟中有一人存活即是_失败。死里逃生的洛伦佐随即在城内展开了大清洗,而后公开与教皇决裂,后者亦在盛怒之下与之开战。

不过马基雅维里的《佛罗伦萨史》将发生这一事件的教堂称之为“圣雷帕拉塔教堂”,这就一直误导着我。后来我看到的其他描述这一事件的文章或书籍均说明此事是在佛罗伦萨大教堂内发生的。我一度感到困惑,认为正式的著作不可能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直到我后来得知,圣母百花大教堂之所在即是建于4世纪的圣雷帕拉塔教堂的原址——或许当地人对之称呼随意了些。

因年少而夭,世人对朱利亚诺所知甚少。而根据马基雅维里的简短记载,朱利亚诺宽厚仁慈、慷慨大度,貌似比哥哥更加谨慎和明智。所以人们无从得知,如果年轻的朱利亚诺没有早死,此后的他会给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亦或他的家族)带来什么。但历史不能假设,它只会对长命者更加友善。只有同时代的人亲身经历了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看到所有的年轻的可能性被终结,才会对命运深感痛惜和无力。而后世的眼光只会投向那些已经名垂青史的大人物罢了­­——洛伦佐从此开启了他那为人津津乐道的伟大时代。

教皇敌视美第奇家族的直接起因是洛伦佐拒绝了教皇的借款要求。在这之前很久,一直是美第奇银行管理着教皇的账户。作为欧洲最大的地主,但凡_影响力所及之处,都要向教会缴税。而美第奇银行作为教皇账户的管理者,其中利润可想而知。但教皇的政治利益决定了他不希望在意大利还存在着一个不听话而又掌握着巨大能量的地方统治者——美第奇家族属之,米兰公爵亦然。洛伦佐的不顺从,导致了教皇对美第奇家族的政敌——帕齐家族阴谋的默许。而此时教皇已经将其账户转移至帕齐银行。

历史上,与教皇敌对的世俗统治者不在少数,但结果却各有不同。1077年,因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争夺主教任免权而被革除教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十冒着大雪在教皇门外矗立忏悔,乞求宽恕,称之为“卡诺莎之辱”;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教廷决裂,自立为英国国教的最高首脑,教皇克莱蒙特七世束手无策,即使革除教籍也未对亨利的统治产生实质影响——讽刺的是,克莱蒙特七世的前任及兄长利奥十世曾授予亨利“信仰守护者”的称号,因为在马丁·路德刚开始宣扬其教义时,亨利撰文与之辩(隔空)论(对骂),而这一称号一直被英国王室沿用至今;同样是这位教皇,就在此前不久,西班牙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军队攻破罗马,将其实际囚禁——这位教皇便是被刺杀的朱利亚诺的私生子。

说到教皇与世俗统治者的冲突,就我所知范围,主要体现在争夺地方神职人员(尤其是大主教)的任免权上(但肯定不会如此简单)。亨利四世想要皇权凌驾于教权,可以直接任命主教;亨利八世则更干脆,直接脱离了教廷的管辖,自立教会的“山头”。二者与教皇斗争的结果的差异,原因错综复杂。简要言之,英国因孤岛悬海外,教会的影响较之在欧洲大陆大打折扣。根据大卫·休谟的观点,英国国王在国境内的权势远非其他欧洲君主所能比。而英国民众对于罗马教廷的盲目依附同样不如其他地区那么严重。举个例子,当信仰_的玛丽女王打算废除妹妹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时——因为她不想将王位交给一个“异_”——她的想法并没有得到英国臣民的支持,因为他们对于王室血脉的忠诚强于对信仰的坚持。反观神圣罗马帝国,因其分崩离析的政治版图导致皇帝的权力被严重限制(皇帝是否有权势取决于当选皇帝的诸侯是否有实力),依赖农业产出的经济基础使得国内民众对于教会的精神依附尤甚——当然,因时代的不同教会影响力的衰弱亦应考虑进来——当教皇对世俗君主施加“绝罚”,臣民支持哪一方尤为重要。

教皇对付世俗君主的“武器”,最有效、最严厉者莫过于“绝罚”,即革除教籍,因此这一手段还被称之为“精神雷霆”。众所周知,封建君主统治权的合法性一般建立在“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上。作为上帝在世间的代理人,教皇的教诲应当被所有人遵从,包括世俗君主。这也是教皇所努力宣扬的。而当上帝的代理人对世俗君主作出绝罚,那就代表君主的统治权丧失了合法性,君主个人也就不再是上帝的子民、教民的兄弟。臣民对于世俗君主的效忠誓言被解除,就可以不再受其约束。更有甚者,有些教皇还会宣扬遭受绝罚的世俗君主是“异_”,任何人对于世俗君主的暴力行为或者谋杀都是上帝所支持并乐于看到的。

虽然听起来很严重,但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一个世俗君主是因此被推翻的。而教皇一般也是谨慎使用“绝罚”——毕竟,“终极武器”的使用其实是以迫使世俗君主妥协为目的的,一旦达到目的,教皇便会收回命令,与世俗君主和解。如果用得次数多了,别人可能就不那么当回事了。

当然,教皇的仇恨确实给美第奇家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毕竟他们不是世袭的君主,在佛罗伦萨这块土地上,不存在人民向这个家族效忠的习惯。如果长久的对抗一旦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很可能抛弃这个家族以换取教皇的宽恕。而雪上加霜的是,美第奇家族的强大盟友——米兰公爵加莱亚佐·斯福查前不久也被谋杀身亡。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洛伦佐只身赴险,与教皇的盟友拿波里国王费伦特谋求和解,并最终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外交手段换取了和平协议。这是伟大的洛伦佐第一次让自己“伟大”起来。

结束了教堂的参观,我便开始漫无目的地闲逛了——因为我之前根本就没有做过攻略,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游览计划。但我想,即使随意游弋,大概率也会在不经意间遭遇诸多知名的胜迹或景点。学院美术馆即是一例,因为它完全是我像没头苍蝇乱转的时候偶然发现的。

路过这里的时候,发现有一条队伍排在路边,我便好奇这是什么地方。它的外观并不起眼,但既然有人排队,应该是有道理的。我在门外扫了一眼铭牌,才发现这就是学院美术馆。我“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决定排队。因为我知道,乌菲兹美术馆没有预约,估计这次是去不成了,但既然来了佛罗伦萨,如果连美术馆都不逛,那妥妥的伪文艺爱好者了。

虽然队伍不短,但并没有排很久就进去了。不过,这里我并不打算详细描写参观经过了。因为,由于知识储备的限制,除了_的《大卫》,印象里我没有看到(或没有识别出)其他特别有名的作品或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比如多纳泰罗,比如波提切利。不过,亲眼看到被万人颂赞的《大卫》原作,还是蛮欣喜的:

欧洲旅游钱怎么带

第二天一大早,我俩起来后各奔目的地。我们住的地方离罗马中央火车站不远,我在车站前坐公交车到昨晚自己预定的酒店。酒店在圣天使堡附近,而且我当天的游览目标就是梵蒂冈和圣彼得大教堂,所以索性住的近一点。

到站之后,在酒店休整一番,便出发去圣天使堡。

早上一直在下着小雨。其实从昨晚开始就一直下雨,早上从中央车站那边过来时,也是时雨时停。不过打着伞走在老旧磨损的罗马石街上,确也有一番沧桑味道。

不消说,正是因为圣天使堡在《刺客信条》中“戏份”较多(依稀记得游戏后期还在圣天使堡高墙上发生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打斗),所以我才专门“实地走访”一番。但实际上,我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除了游戏里的印象,就我零碎的欧洲史知识储备而言,只记得在(1527年)查理五世与教皇克莱门特七世的战争中,皇帝的军队洗劫了罗马,教皇被迫逃入堡内避难。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它也是罗马帝国哈德良皇帝建造的(万神殿亦是这位皇帝在位时重建),不知道它现在已经变成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众罗马时代的兵器珍品,也不知道在它前面的天使桥上,矗立着贝尼尼的雕塑作品(不然我当时肯定要仔细观摩了)。

圣天使堡太过陈旧古朴,无法与和它一河之隔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富丽堂皇相比拟。但古朴容易让人联想起“沧桑”这个词。如果沧桑是历史的年轮,那么深刻在石墙上的破损,则是历史的皱纹。

天使堡主体结构的基础部分,裸露着石块(这应该是从入口处进来后仰头看到的地方):

话说,游戏玩多了,看到这种墙壁很想徒手爬上去吧,哈哈。

开设在堡内的咖啡馆和食品店:

中间小路是登堡的必经之路,雨水还未干。斑驳的石墙上挂着绿藤。从旁边石洞中望过去,就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堡顶有一处大的平台,刚到时天上还飘着绵绵细雨,拍打在身上。实话实说,虽然这里视野不错,但这个时候阴云密布,冷风阵阵,往周边望去,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呈现。但好不容易登上来,也在这里逗留好了一会,才从另一条路开始往下走。往下走时,天空开始停雨放晴,乌云解散。很快,当我再一次走到带有石洞的一侧墙边时,居然发现了这等景色:

要塞相望之处,即是圣殿。

出来之后,天空完全放晴了。趁光线不错,就又在周边转了转。

正面入口处:

侧面偏门:

天使桥上,两侧是伟大的贝尼尼的作品:

结束了圣天使堡的参观,便直接奔向梵蒂冈。

可以说,梵蒂冈的国门,即是圣彼得广场的入口。环绕着广场的,就是伟大艺术家贝尼尼所设计、建造的柱廊。作为反宗教改革的巴洛克艺术的杰作,其建成后的首要作用,当然是向普世及教众宣扬_的宽容、盛大与恢弘。

初入广场,首先看到的其实是人头攒动的游客。这不禁让我第一次感叹,原来外国也有“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时候。广场是由石砖铺设而成,中间矗立着方尖碑。我观察了一下,大部分人群是排列等待进入教堂的队伍,这就让迟疑了很久。因为我向来讨厌扎堆和排队。所以刚开始我并没有着急作出下一步的决定,而是在广场上和柱廊里徘徊、徜徉了好久(顺便拍一下照片)。

这是在入口处拍到的教堂立面(Facade):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首建于4世纪,重建于16世纪。起先是布拉班特和_接替作为“总设计师”进行集中式形制的改造(穹顶为_作品),17世纪后又加建了前廊和中殿部分(立面与穹顶之间的部位),最终落成为现在的样子(巴西利卡式)。

从教堂的名字和它的地位可以看出,这是一座“特级宗座圣殿”。它是世界_的中心,建立在圣彼得的坟墓之上,足见其角色之重,名声之盛。虽然教皇经常在此进行重大的宗教活动,但它并非教皇的“座堂”。前面说到了Basilica和Cathedral的区别,而(曾经)作为罗马主教的教皇,他的“主教座堂”是罗马的拉特兰圣约翰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历史上,在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存在五大教区,分别是罗马、君士坦丁堡、_里亚、安条克和耶路撒冷,每个教区均有一名主教。后来帝国领土沦陷,_里亚、安条克和耶路撒冷成为异教领土,东西罗马帝国又产生了宗教分歧和对抗,逐渐使得罗马主教在欧洲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地位超然,最终成为_世界的“皇帝”——一家独大且权倾天下,开始和世俗君主对抗,甚至可以打压世俗君主(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卡诺莎之辱”)。

作为巴洛克式(Baroque)风格建筑中的“巴洛克”(原意为“珍珠”),这座教堂的建造与装饰当尽繁复、奢华之能事。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产生是为反宗教改革之目的服务的,因此这种风格的教堂集绘画、雕塑和建筑于一体。在立面上,三角形山墙和巨柱式的科林斯柱均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子,但柱子在不同的平面上排列以及向中间聚集以塑造起伏感,是巴洛克式建筑的特有手法。此外,前廊顶部设置了耶稣及其十二门徒像,更强调了建筑风格的装饰性。

欧洲旅游钱怎么带

出境证件

相关人员需要办理的出入境证件

出入境时,相关人员将需要办理相关出入境证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出境证件

相关人员将需要办理出入境证件

出入境时

办理程序

领表——填表——交表——受理——领回执——照相——(邮寄)——交费——领证

准备材料

准备好相应材料后(外文证明材料需到指定的翻译公司译为中文),请本人携带有关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A4)到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提交申请,并回答有关询问。您需要提交的材料有:

1、本人户口簿(集体户口提供户口卡片)、身份证的原件和复印件9户口簿须复印首页和本人资料页)。户口簿与身份证项目不一致或户口尚在迁移中的,请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变更或落户手续,迁户落户的身份证签发地须做相应的变更,非北京户籍人员须提供暂住证或定居国外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2、近期2寸直边正面免冠淡蓝色背景彩色证件照片1张,并贴在申请表的相片位置,公职人员不着制式服装,儿童不系红领巾,照片尺寸见申请表。

3、填写完整的申请表原件(登记备案人员仍须填写单位意见并加盖公章);

4、与出境事由相应的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申请被受理后,请持《取证回执》和身份证在接待大厅拍摄数码证件专用照片。如委托邮局递送证件,请到邮政速递局设在接待大厅一层的服务台办理相应手续。

注:使用邮政速递业务可以提前2天领取证件。(已办理加急的不再提前)

取证时须本人持《取证回执》执带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交费后领取证件,确因帮不能本人领取的,须写委托书,受托人持本人和申请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登记后方可领取。

制作完毕的证件最长保管期为三个月,过期不领取的,予以销毁。

2015年12月28日,_发布公告,详细公布了公民申请办理出入境证件的规定要求,进一步简化有关申请材料。

首先,改变以往申办因私出入境证件需同时交验身份证和户口簿的做法,今后公民申办因私出入境证件不再需要提交户口簿,有关信息由公安机关通过内部网络查询;

其次,不再需要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的复印件,切实减少申请人的办证成本,有关材料由公安机关自行采集;

再次,申请赴台出入境证件时,申请团队旅游签注不再需要提交组团社发票,申请应邀、商务、乘务、学习签注的事由材料仅需提交台办出具的批准函件。

办签证需要材料有:申请表、护照、照片、身份证、户口本、在职证明、银行流水、存款证明、单位营业执照、结婚证明、出生医学证明、社保证明等。

签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机关在非本国或地区的公民所持的护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上的签注、盖印、附文(如另纸签证),以示允许其出入本国国境(或者经过其国境前往第三国)的手续。根据国际法原则,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允许外国人入出其国家,有权依照本国法律颁发签证、拒发签证或者对已经签发的签证宣布吊销。签证通常是附载于申请人所持的护照或其他国际旅行证件上。在特殊情况下,凭有效护照或其他国际旅行证件可做在另纸上。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国家已经开始签发电子签证和生物签证,大大增强了签证的防伪功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