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贵族夫妇在中国旅游(中国古代贵族等级)

个人学习 31 0

偷渡到欧洲的中国人有哪些故事

亚寿很善于在报纸上登广告。那个年代在报纸上登广告价格不菲,同时期的其他商家只登文字,亚寿是极少的使用图像的商家。这里是亚寿最初使用的三幅推销茶叶招贴画:第一幅招贴画顶端一行字写着:“中国广东景象”船帆上写着:“波士顿亚寿公司”

下方字迹:“亚寿公司 批发与零售,茶叶,咖啡经纪人, 波士顿联合街21号”

下面这第二副广告写道:

“中国人的茶叶店

每磅让你节省20至40美分

各类正宗茶叶任挑选,每日供应纯净咖啡

亚寿生长于中国,自小就熟于销售茶叶,精通茶叶栽培。

亚寿货源来自广东优质新鲜纯净茶叶,以供应美国市场客户,其价格甚至低于质量不如的茶叶。亚寿的茶叶绝不掺假或添加其他茶叶。

所有茶叶,咖啡确保纯净,否则如数退款。“

第三幅招贴画文字:

“亚寿邀请公众关注本店各式中国产的绿茶和黑茶,价格最优惠。亚寿是一个中国茶商,保证顾客满意,中国产的茶叶品种应有尽有。另外还有大批咖啡,保证是市场最佳上品。”

亚寿确实有经商眼光。他不仅敢于在广告上投资,也非常善于利用媒体宣传自己的茶店。

亚寿在纽约州奥巴尼市开了一家茶店,不幸毁于一场火灾。之后,亚寿在报纸上制作一张招贴广告,上面包括了以下四家媒体对亚寿茶店的报导:波士顿邮报,波士顿每日快报,波士顿地图报和波士顿通讯录报。赞誉的词汇有:“大量的最上乘茶叶和咖啡”,“著名的中国商家”,“纯净,正宗,新鲜,品种繁多,价格实惠”,“拥有几千客户”

“亚寿茶庄,在奥巴尼火灾中损失惨重。

上千人次顾客购买,客户中包括酒店,这是唯一纯净茶叶,不掺任何杂质。

特邀杂货店,酒店和大宗买家前来品尝我们的独家货源。

地址:纽约奥巴尼市国家路76号”

欧洲贵族夫妇在中国旅游

亚寿在波士顿刚开起茶叶生意来,就遇到了另外一个难逢的机会,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领导者,是世界上最早发起工业博览会的国家。1851年的伦敦工业博览会在伦敦水晶宫举办。

该博览会上展出来自世界各地优秀的工业产品,当时,清朝政府没参加展览,中国展区由一家叫休伊特的英国进口商承办。

本来,中国展区找了几个中国音乐家和歌唱家在中国展台表演二胡,笛子,琵琶歌曲。需要翻译。本来已经挑选好了中国展台的翻译,但是也许是因为主办人看到他才智出众,改为由亚寿代替原来的翻译。这样亚寿被带到英国伦敦,在举世瞩目的伦敦工业博览会上的中国展区工作。博览会从1851年5月到10月,6百万人次参展。

这一天著名的法国作曲家伯辽兹得知博览会上有华人音乐家,前来考察了解中国音乐。他专门前来中国展台听了这几个华人音乐家演唱,目的是要对比东方人的音符与西洋音符的构成。事后伯辽兹在报纸上撰文谈到了他对中国音符的印象。【2】

亚寿担任中国展台的中英文翻译所以,很可能亚寿与法国作曲家伯辽兹有过一面之交。

欧洲贵族夫妇在中国旅游

1850年亚寿开始在波士顿开茶叶生意的时候,波士顿人口还不到14万,1877年亚寿离开美国时,波士顿的人口达到约35万。波士顿的面积比1850年亚寿初来乍到时扩大了约四倍。

从1850年开始波士顿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移民源源不断地登陆,桥梁,地铁的建设欣欣向荣。

1872年波士顿市区发生重大火灾,烧毁了65公顷上的800座建筑。火灾发生地点离亚寿茶店不远。

1875年波士顿在今天的唐人街平安巷成立了中华公所。

1878年,亚寿离开美国的那年,美国历史上的城市景观之父,最著名的城市景观建筑师奥尔慕思德开始设计波士顿公园。波士顿的著名景观三一教堂开始兴建。

1883年亚寿离开美国5年后,波士顿市政府买下了今天的科普利广场这块地皮,逐渐开发成后来的科普利广场(Copley Square)并在1895年和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一起开放。

后记:

几年前笔者在寻找麻省最早期的华人时,偶然从1850年的报纸商业广告栏中发现了亚寿的茶叶店。跟踪追击,笔者查阅了几十年的老报纸及其它档案资料,探访了亚寿1850年代购买的位于波士顿郊区的墓地,终于从史海中打捞出来这位170年前波士顿成功的华人茶商。亚寿的所有的资料都是在此第一次发表。

孤身壮志,远渡重洋,扛茶叶闯天涯三十载。亚寿会说英语,善于交际,有胆有谋,这个中国小伙练就成了波士顿的著名茶叶商人,第一个加入美国籍的华人,第一个中国名字的美国选民。

亚寿身上即闪烁着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彰显着他对欧美文化高超的适应能力。或许这就是亚寿成功的秘密。

ABSTRACT

Charles Arshowe (formerly Oong Arshowe) was the first Chinese naturalized American (on ). His name appeared on the voter list of Malden, MA. He owned many tea stores in Massachusetts and in New York. He was also very good at making friends with both Americans and Chinese. He organized July 4th celebration and paid for the expenses of the fireworks in his hometown Malden, MA.

参考:

2. Krystyn R. Moon“Yellowface: Creati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n Popular Music and Performance 1850-1920”

3. Francis H. Smith “My Experience: Or, Footprints of a Presbyterian to Spiritualism”

4. Frank Russell, “An Early History of Malden (Brief History)”, June 11, 2018

5. Anthony W. Lee “A Shoemaker's Story: Being Chiefly about French Canadian Immigrants, Enterprising Photographers, Rascal Yankees, and Chinese Cobblers in a Nineteenth-Century Factory Town Hardcover” July 21, 2008

8. “Evening Star”,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 1953 page 2

9. “Boston Post”, (Boston Massachusetts),24 May 1878, page 2

10. “The Cincinnati Daily Star”, (Cincinnati, Ohio) 07 Nov 1878, page 4

亚寿的史料来自美国人口统计和报纸

欧洲贵族夫妇在中国旅游

于是,有一个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再回避了:

茜茜和约瑟夫之间,到底有爱情吗?

很遗憾,至少绝不像电影《茜茜公主》里表现得那样感天动地。

毫无疑问,在当初的夏宫伊舍尔,15岁的茜茜和23岁的约瑟夫初相识时,那种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慕之情肯定是无比真实的,而当时年轻的奥地利皇帝的魅力,也是少女们所无法抗拒的。茜茜曾多次说过一句话:“来自奥地利皇帝的求婚是不可拒绝的。”

但是,进入到宫廷后,那些繁文缛节让茜茜感到无比不适应,而作为她希望依靠的丈夫,约瑟夫皇帝不仅从小对母亲索菲言听计从,此外,他还要担负起统治一个庞大帝国的责任。无论是当时的奥地利帝国还是后来的奥匈帝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需要约瑟夫投入全部的精力来维持——约瑟夫是尽责的,他坚持洗冷水澡,睡行军床,每天工作12个小时,终身穿军服。

而且,皇后虽然只有一个,但皇帝身边的女人却络绎不绝。

1860年,茜茜陷入一场重病,而宫廷里流传的说法是:约瑟夫皇帝在外拈花惹草,将淋病传染给了皇后。虽然这种说法没有明确的证据,但事实证明,就是从那以后,茜茜开始频繁地离开宫廷和自己的家人,开始到处旅行。

茜茜有自己的理由:为了健康。说来也奇怪,她一回到奥地利宫廷,就开始不停地咳嗽,水肿,贫血,一旦离开宫廷到别的地方旅游或休养,病情就显著减轻——这些疾病与其说是生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

但是,逃避与皇帝共处的时光,这还是很明显的一件事。

茜茜近乎疯狂地热爱运动。她每天都要花好几个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双杠、吊环、哑铃、举重、击剑,练习强度之大,令人惊奇。茜茜最爱的运动是骑马,她的骑术相当精湛,在1870年代,欧洲好几个重要马术比赛的冠军都是由奥匈帝国皇后获得的——当时她已经40岁出头了。

每当狩猎的季节结束,又要回到宫廷的茜茜总会哀叹:“我为什么又要回到牢笼呢?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骨头摔断,让一切都宣告终结!”

当然,茜茜对自己作为妻子的缺位还是有愧疚感的,作为补偿,她甚至鼓励约瑟夫拥有自己的情人——皇帝其实早就习惯这么做了。1883年,53岁的约瑟夫和比她小20岁的皇宫剧院女演员卡塔琳娜·施拉特交往甚密,这段恋情得到了皇后茜茜的大力支持。她以“皇后女友”的名义经常招施拉特进入美泉宫,甚至在皇帝与施拉特发生争吵时,还会出面安抚。

但是,1889年,茜茜和约瑟夫之间最重要的一根维系纽带,突然断裂了。

他们唯一的儿子鲁道夫——也是奥匈帝国唯一的皇储——在他自己的乡间猎屋“梅耶林”里,与比自己小13岁的情妇一起殉情自杀。

鲁道夫其实很像母亲茜茜:倔强,崇尚自由,但他的性格却更内向和懦弱,有时行为古怪,所以有很多人认为他其实存在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请求和自己的妻子离婚(鲁道夫的妻子是比利时公主,也是政治联姻)遭到父亲约瑟夫的断然拒绝后,鲁道夫在乡间猎屋里先是向自己的情人玛丽(一位女男爵)头部开枪,然后自杀。

鲁道夫之死对于约瑟夫的重大打击,主要在于奥匈帝国失去了直系的皇位继承人,而对茜茜造成的创痛更巨大,因为她是一位母亲——尽管当初把6岁的儿子要回身边后,茜茜和他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

茜茜开始变得脾气暴躁,她有时会咒骂身边所有人,但身边人也开始悄悄议论:

儿子在宫廷忍受各种束缚和煎熬的时候,母亲不是一直在外面打猎和度假吗?

欧洲贵族夫妇在中国旅游

去没去过意大利,都知道那边有个比萨斜塔,有个叫伽利略的人在上面完成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的始建时间是1173年,大理石材、高58米;中国山西应县木塔,始建于辽代1056年,全红松木结构,高67米,是世界最高的木塔。

根据史料记载,应县木塔在建成后,前后经历了十余次强烈地震。

“元大德九年四月已酉,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庐舍五千八百,压死者一千四百余人……元顺帝时,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尽皆倾颓,惟塔屹然不动。”

——《应县志》

应县木塔经历了自然的考验,同样也承受了战火的洗礼。1926年,冯玉祥部与阎锡山部在木塔附近交火,木塔身多处中弹;1948年解放应县,守城的_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机枪阵地,木塔被十余发炮弹击中……

中国应县木塔近千年不倒的原因,既有应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斗拱的原因也与先人那种暗合传统“刚柔并济”之说具有超前性的抗震结构有关。

“木塔之所以能抗这么大的地震,现代科学已找到答案,这是因为木塔明层夹暗层,形成了刚体结构和柔体结构的有机结合。每遇大地震,这种结构便会将巨大的冲击释放掉,足见其整体结构的科学合理。”

——应县文管所原所长马良

持“欧洲建筑比中国美观”说的朋友,童话故事里,住在城堡内王子公主幸福的场景,有时都是骗人的

欧洲贵族夫妇在中国旅游

浪漫自由里斯本

最友善的沙发客主人, 浪漫自由里斯本

关键字:

30人的晚餐PARTY

醉酒夜游里斯本

人生在旅途中的意义探讨

城市太小 总是撞见刚刚在地铁上问路的陌生人

到了里斯本,在地铁上我问邻座的一位年轻男孩 是不是坐对了方向 他告诉我是的 然后我们一起下车了 我需要转地铁 他也是 而且是同个方向 我们便攀谈了起来 他手上拿着一瓶红酒 大概要去PARTY 因为是周五晚上 他告诉我他19岁 妈妈是英国人 爸爸是葡萄牙人 他来自葡萄牙的一个小镇 在里斯本快一年了 是大一学生 学习地理 我也介绍了自己 我们聊得很愉快 我们谈到文化 我说西班牙人很热情 你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葡萄牙朋友 南欧确实比西欧 北欧要OUTGOING很多 英国人 北欧人 会比较有距离感 一开始 没那么快熟络 他说确实是 但是有好也有不好 人友好 好客是好事 但人们也会利用你的热情 所以要看是哪种好 我突然觉得这位小哥蛮善良的 很可爱的年轻大男孩善良的感觉 他快下车时 我说你是我第一个在葡萄牙认识的人 我加你FACEBOOK吧 他说好的 并告诉我FACEBOOK上有400多个重名的 你要找到我噢 他说 哈哈 然后我们挥手说再见

到了OSCAR家后 他家就在铁站旁边 很方便 他告诉我 原定音乐会去不了了 因为室友在家做饭 请了将近三十个朋友 希望我不会吓到 我说当然不会啦 一进门 果然很多人 和一堆食物 每个人拿着酒杯 或站着 或坐着 都在交谈 大家一看我进来 说 WOW 一个亚洲女孩

我微笑着打招呼 然后先提行李进房间 跟OSCAR在房间聊了很久 他是西班牙人 曾经在西班牙 比利时 和中国生活过 现在在里斯本学习船舶工程 他在申请八月去北京学习中文一年的课程 他也能说些中文 发音很棒 他人很憨厚老实 但是很有礼貌 OPEN MINDED 我也介绍了我自己 包括我在写的关于沙发客的TRAVEL BOOK,并谈到写作是我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告诉我他小时候也喜欢写作 写了些小说跟科幻小之类的 但是后来忙了 而且觉得FREELANCE无法维持生计 就学了很实际的工程类的科目 又喜欢音乐 现在都在弹吉他 和萨克斯风

周日还会跟玩音乐的朋友一起像个乐团一样的排练 我说我一定要去看看 他说 知道我来旅行 只管去观光就好 排练也许太无聊 可是我真的很喜欢参与当地人的生活 我说我跟我HOST 去过瑜伽课 舞蹈课等,参与他们的生活 我真的很ENJOY TRAVEL LIKE A LOCAL 他说那就好 总之我在这里做什么都行 有空咱就一起。

我跟OSCAR说我是对世界那么好奇的一个人 我想去了解 亲身体验 和当地人一起 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在当地 交全世界的朋友 这才是沙发客的意义和精神 他说他很同意 他刚刚开始招待沙发客两个月不到 已经招待了大概9个人 每个经历都很棒 有了很多新朋友 而且学到不同国家的不同知识文化 风情 我们很认真地倾听对方 聊得很愉快 我很喜欢这样有意义的对话

接着我们去客厅享用他室友ALEX做的意面 ALEX告诉我他来自新西兰 来欧洲念书 当时有个PROJECT在里斯本 他想葡萄牙?我从来没去过 好酷 走起!!于是说走就走了 很享受里斯本的生活 这里很国际化 很RELAX 天气好 食物好 他很爱欧洲的历史和文化

接着旁边一个意大利朋友跟我倒啤酒 我们也聊起来了 因为我在伦敦的学校是意大利的时尚学院 他说他知道 然后我们聊了很多意大利的事情 他一直给我推荐意大利鲜为人知的小村庄去旅行 很原汁原味 他说他的家乡只有8000人 所以他不喜欢伦敦 太多人了 太拥挤 他很想去中国旅行 我说伦敦800万人 上海是伦敦的三倍 他很可爱地作惊恐状 说我知道 中国那么大 哈哈哈

接着我坐在地上 旁边一个来自波尔多的葡萄牙女生跟我聊天 我很喜欢她 她说她是这里唯一的葡萄牙人 我说我刚刚来到葡萄牙一个小时都不到就来到这个很热情的HOUSE PARTY 我感到很浓烈的人情味 她说你到的太是时候了 我们互相介绍了自己 她问了我很多关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问题 和我对于欧洲文化的了解和适应程度 我都结合我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一一做了深刻的介绍 她觉得我是个很天然的人 很好相处 她便给我看她这几天在看的一本书

是关于这个社会由于金钱 人如何被受影响 我们讨论人在商业社会不得不被金钱 社会地位影响 从而很多人迷失自己 或者过得不开心 我们都很幸运 我们是愿意去经历 探索的人 越是阅历丰富 越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不要的是什么 也了解自己的本心 不忘初心 其实人小时候都可以从你的兴趣爱好的行为看出你的未来 只是成长过程中 由于学业 工作 情感 家庭 社会等愿意 走上了大众路线 或者受影响 我说我换了四个大学专业 和大学 很多工作经验 旅行了17个国家一年内 才有了今天对自己的了解 内心的丰盈和自信 我们真的很谈的来 我喜欢内心朴实 又好奇的人 因为我们是饱满的 我说这次只有两天的时间在里斯本 所以下次会去PORTO 她的家乡看看 因为所有人都说那是葡萄牙最值得去的

接着旁边一个来自伦敦的女孩跟我握手 打招呼 一聊起来 便是熟悉的伦敦音!我们在伦敦还是邻居 家住的只有一公里多的距离!!!太巧了吧 于是我们赶紧碰杯 我们聊着她在里斯本的生活 她也是同样很享受 比起英国这里确实太轻松 氛围很好 起码天气太棒了有阳光 哈哈

在我去倒酒的时候 来了一位非洲的男孩 他到的比较晚 但是大家都跟他打招呼他告诉我 他在家做饭 吃了饭后 突然一拍脑门 哎呀妈呀 忘了今天要去ALEX家做饭呢 于是赶紧过来了 很可爱 我们聊了彼此的生活 他也很爱美食 立马就关注了我的INSTGRAM 因为我的INS是美食地图 还加了FACEBOOK 他说他本来去年要去伦敦 但是VISA没有批下来 他现在在申请去中国工作和学习 我依然介绍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文化和风情 非洲朋友基本都是很随和和热情 我们聊得很棒 还聊了他对中国人的印象 他说中国人好像总是跟中国人一起 比较羞涩 但交流起来其实人很好 我说是的 但我是个奇怪的中国人 哈哈 我欧洲朋友也很多 因为只有你离开你的舒适圈 你会更加打开自己的眼界 去拥抱世界 哪里的朋友对我来说都一样 只是英文我们的口音 和各自背景文化不同 OSCAR看我跟大家打的火热 端了酒跟我聊天 我说很感谢今晚的一切 很享受这个PARTY 朋友都很棒 聊了很多各自不同文化

我问道 我刚从西班牙过来 而且是第一次来葡萄牙 我很好奇 很相似的语言 文化 食物 气候 作为邻国 到底最大的文化不同是什么? 他想了想告诉我 对于葡萄牙人 比较容易理解西班牙语 但相反 西班牙人要学习葡萄牙语稍微困难些 而且他觉得 葡萄牙人比较安静些 礼貌比较好 但西班牙人更原始些 会比较大声喊 比较放得开 我说是因为普遍文化教育程度的问题么 因为中国人 其实很多外国人会觉得没有礼貌 怎么撞了你不说抱歉 平时不说谢谢?但其实我们的文化就是熟人社会 对熟人 只要你认识了这个人 就会对你特别好 而且很多时候 人是很羞于说抱歉 和羞于说爱和谢谢 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 现在都会很有礼貌 也勇于表达自己 他说MAYBE 然后我们提到 关于感情 他说他现在单身 以前跟中国女生交往过 她教他中文 他教她西班牙语 人很好 也很喜欢她 但是亚洲人都很认真对待感情 在一起就想到未来 结婚 生孩子 往那个方向发展 但是欧洲人会被吓坏 因为欧洲是独立文化 体验式的人生路程 让事情随意地慢慢发展 自然有结果 所以他跟那个中国女生在一起三个月 那个女孩已经把他当结婚对象 他觉得太快了有压力 我说我很理解 非常明白这个文化差异 我也是不断调整自己 相互要理解各自的文化和价值观 以及ADD VALUE给自己 照顾好自己最重要 不要把未来依附于任何人 中国人普遍会没有安全感 因为我们刚刚发展起来 贫富差距还是有的 由于人口众多 你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 才能有好的工作 竞争压力大 父母总是过于担心你的未来 你的工作 你的伴侣 要是超过25岁还没有对象 会怕成为剩女 而没有好的对象可以挑选 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年轻人越来越独立 我们这一代的观念已经改变了 而且欧洲国家几十年前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只是发展的必经路而已 当人人都受过良好教育 精神和金钱逐渐独立 人格也会独立和完善 会更加自信有安全感 以后会越来越OPEN MINDED 父母也会少操心的 他说他很赞同 他也知道中国父母会给孩子很多压力 但年轻人已经不是那样传统了

之后我们去了阳台 他告诉我他的沙发客客人们的故事 我们也简单讨论了明天的行程 他的公寓有着很棒的景色 我们在窗外看着客厅欢聚一堂的年轻人们 顿时感到这是多棒的文化体验呀

OSCAR说他很喜欢跟我聊天 因为我很有想法和主见 他跟我介绍他的沙发客经历。在中国 他的HOST招待了两百多个人 是个没出过国的上海女生 她现在在全世界旅行 是瑜伽老师 当时在她的房间里 还有一个来自俄罗斯的摄影师 骑着自行车从俄罗斯到中国 然后又去亚洲各国旅行 非常酷 还有来自巴基斯塔的商人 来中国买机器 想认识当地朋友 由于那时候是中国的春节 银行没开门 他提着十万美元的现金 每天到处都提着 因为不放心在存银行钱 特别可爱 他还推荐我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和节目 因为我在写TRAVEL BOOK和剧本 他觉得会对我有帮助 我说我很乐意去认识那些很酷的 爱旅行的朋友们 我们都风尘仆仆 但内心丰盈 我很感谢OSCAR的真诚 他说他喜欢爱冒险的人 充满好奇的人 我说在你的内心深处也是有这个引子 虽然他是那么踏实靠谱的工程师 他说谁不是有一颗冒险的心呢 他告诉我今晚的PARTY都是国际留学生 都是拿着奖学金 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 大家都是很精英 所以才会那么OPEN MINDED 那么国际化 我说我感觉到了 大家都很SMART 很友善 都去过很多国家 有着探索的心 阅历丰富 我很喜欢

PARTY还在火热地进行着 大家决定去音乐会了 虽然有点晚 于是我们都下楼集合 在去的路上 要走四十分钟左右 这时一个意大利男生走在我旁边 我们也攀谈了起来 一帮人在路上或拿着酒杯 或骑自行车 或挽手前行 笑着聊天 我们还拍了些可爱的合照 跟他们一起真的很舒服 很NICE的人 只是单纯地聊天 交朋友 每个人都问我超多亚洲文化和旅行的事情 因为我是唯一的亚洲人 而且我是个TRAVEL WRITER 每个人都表现出对亚洲极大的热情

在路上我居然遇到了地铁上向他问路的葡萄牙男孩

HEY 是你?

OMG?是你啊

好巧啊 哈哈哈 我跟大家解释 我刚刚来的路上问路 所以我们聊了一会 我说我找不到你在FACEBOOK上太多一样名字的人了 于是我留了我FACEBOOK的名字 我的名字只有一个 他也给了我他的号码 世界好小呢 OSCAR说这真是太巧了

之后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女孩 她告诉我 我的名字在意大利语里 LILY是LILA 我说我想给我第一个女儿命名为LILY 因为我很喜欢我的名字 很可爱又顺口 普通的百合花 但纯洁美丽 但LILA听起来很酷 而且不会跟我重名 哈哈 也许你给了我女儿一个新名字 她是威尼斯人 学习建筑 她跟男朋友去了泰国 疯狂地爱上亚洲 她说亚洲人很有礼貌 很尊重长辈 很注重家庭 人很淳朴 都是当家人一样地对待你 非常CARING 她很喜欢 她希望之后可以去中国旅行 并一直邀请我去威尼斯 我正好还没去过 但夏天应该会去呢 于是我们加了 WHATSAPP她很漂亮 也很热情 典型的意大利人 她说她觉得我有意大利人的风范 我说因为意大利人 西班牙人 和中国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热情 友好 于是我模仿意大利人说话的手势 她笑翻了 我们便抱在一起

在一个可以拍照的点 我们一帮人拍了合照 我也拍了视频 很开心的夜晚

到了CLUB 由于我们走了四十分钟 我看地图 我们居然走过了半个里斯本!! 这个城市好小呢 果然可以用脚步丈量 大家都很累了 于是我们喊了UBER TAXI回家

到了家门口 OSCAR说街对面是个只有半夜才开的面包烘焙店 WHAT?那么酷 半夜才开?必须要看看 我们在里头遇到他的室友ALEX 他一边大口嚼着面包 一边喊饿坏啦 我张望了一眼新鲜出炉的香喷喷的面包 都是夜晚PARTY的人在购买

到了他的房间 他迅速变出一张床垫 给我做了个温暖的窝 我们便赶紧休息了 因为已经快五点了 我定了第二天的WALKING TOUR 迫不及待去看看这个美丽的城市

早上我起来敲着电脑写旅行日记 OSCAR给我泡了咖啡 他的室友也都陆续起床了 昨晚的伦敦女孩也在 我们喝着茶和咖啡 聊着伦敦和里斯本的生活 她的口音让我想念伦敦 已经离开家快十天 但是又很ENJOY我的旅行

这个小区 当地政府 有杂志 葡萄牙语 英文还有中文 CHINA TOWN 在家附近 很多中国人住在这里 很多非法餐厅 按门铃进人家家里 非常流行 警察也知道,OSCAR的朋友是中文老师 教警察中文 因为当地的非法_ 很穷的中国女孩被迫卖淫 警察问他们 他们假装不会葡萄牙语 所以警察被迫要学习中文去沟通。我听了感觉很为同胞难过。

欧洲贵族夫妇在中国旅游

正如你们预料的那样,茜茜在经历了最初的甜蜜之后,开始体会到了皇室宫廷的另一面。

因为有一个相对开明的父亲,茜茜从小生活在相对不受礼仪束缚的环境里,甚至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在山野之间玩耍,但到了奥地利皇室的宫廷,一切都有规矩,一切都讲礼仪,这让她非常不适应。

更糟糕的是,即便茜茜想遵守宫廷的规矩,也未必能得到很好的机会,因为她虽然出身贵族,但其实并非皇室正统血脉,这在讲究出身的宫廷里是会被人看不起的。

在其他沟通和交流方面,茜茜虽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当时欧洲的宫廷里普遍流行说法语——从小就说巴伐利亚语的茜茜完全不会,这也阻碍了她和王公大臣以及贵族之间的交流。

茜茜是皇后,这点毫无疑问,但在宫廷,皇后的地位和尊严,很多时候是取决于她生出的孩子——或者她能否生出孩子。

和约瑟夫皇帝结婚第一年,茜茜就生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取名为索菲——这个名字不是茜茜起的,是她的婆婆索菲起的。

茜茜不仅没有给自己孩子起名的权利,连陪伴自己孩子的权利也是没有的。按照宫廷的规矩,孩子没出生多久,就被婆婆索菲派人给抱走了。

一年之后,茜茜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依旧是女儿,取名为吉塞拉——和姐姐索菲一样,不能取名,母女不能待在一起。

婆婆索菲对此行为的解释是:“茜茜自己还是都是个孩子,会照看什么孩子?”

但茜茜现在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已经不是和婆婆争夺孩子抚养权,而是危及她皇后地位的一件事——她没有生出儿子。

有一天,茜茜在房间的桌子上发现了一本小册子,有些句子下面被划了重点线:

“…王后的职责自然是诞下王位继承人。如果王后幸运地为国王带来了王储,那么她的野心就该终结——她绝不应该干预帝国政府的事务,关心这些是不是女性的任务……如果王后没有生下儿子,那么,她在这个国家内只不过是一个外国人,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外国人。因为她永远不希望在这里被亲切地看待,并且一定盼望回到自己的祖国,因此,她总是设法通过非正常手段赢得国王。她将通过勾心斗角和挑拨离间争取地位和权力,危害国王、国家和帝国……”

虽然没有证据,但最可能放这本小册子给茜茜看的,就是她的婆婆索菲。

文中的“干预帝国政府事务”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1857年,20岁的茜茜和丈夫约瑟夫一起访问了当时臣服奥地利的匈牙利。

远离奥地利宫廷生活的旅行让茜茜变得非常开心,她很快爱上了匈牙利和那里的音乐、艺术以及人民,甚至开始自愿学习匈牙利语——但是,茜茜的婆婆索菲以及一班宫中的贵族是非常讨厌匈牙利的。

这次愉快的旅行最终却是以悲剧收场的:茜茜的两个女儿在旅途中腹泻不止,二女儿吉塞拉恢复了过来,而大女儿索菲却没有挺住,最终夭折。

女儿的去世对茜茜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甚至被认为是之后困扰她一生的抑郁症的源头,从此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而对二女儿吉塞拉的爱也大不如前。

一个公主嫁入宫廷的美好爱情故事,眼看就要悲剧结尾,但又出现了一个转折——

1857年12月,茜茜再度怀孕,9个月后,生下了鲁道夫。

这个孩子,是整个奥地利宫廷从上到下都盼望的男孩。

欧洲贵族夫妇在中国旅游

麻省的泉水田市(Springfield)有一位叫阿文的华人茶商与亚寿关系密切。

亚寿自己经营茶叶成功后,总是主动热情地扶助新来的华人。

1869年5月,连接美国东西两岸的太平洋铁路竣工一年后,麻省北亚当市制鞋厂就第一个从加州雇佣来了两批华工。【5】

1870年12月的纽约时报有这样一篇报导,提到波士顿茶商亚寿和另外一位在剑桥市的华商周末趁工人休息专程从波士顿赶来北亚当市,看望远道而来的同胞,并且给他们解释,为什么一下火车就受到当地被解雇的鞋厂工人的暴力威胁。

还有一个波士顿的洗衣华工,病逝后无处掩埋,亚寿就让他埋在自己家族的墓地。

1868年的时候,美国还不接受华人加入美国籍。

亚寿自己在1860年成为美国公民。8年后,也就是1868年,亚寿担保了另外一名华人申请加入美国籍。亚寿担保入籍的这位华人叫Wong ArChong (暂译为黄亚昌)。

而就在同一时期,波士顿出现了一位史册留名的华人叫Wong ArChong。他在波士顿华盛顿街上经营一家茶叶店。

当美国排华黑云压顶时,美国西部煽动排华的急先锋叫科尼,而在美国东部地区领头煽动排华的是麻省布列恩参议员(Blaine)。面对布列恩参议员通过立法排斥华人及与中国贸易, 美国麻省著名政治活动家兼记者加里森(Garrison)临去世前三个月投书驳斥布列恩参议员对华人的污蔑【12】【13】。

此时,茶商Wong ArChong看到了这场针锋相对的辩论后,心情激动,立即提笔给这位反对排华法案的记者加里森写了封信【11】。

这位Wong ArChong,很有可能就是1868年得到亚寿赞助申请美国公民权的那位华人。

亚寿还长期帮助过第一位就读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学生。这位学生叫张文湛 (Cheong Cham Mon)来自广东香山。【6】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