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豪华旅游专列(呼伦贝尔旅游专列)

个人学习 21 0

第三章 旅游交通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始修筑公路。1899年,开工修筑宽9米的青岛至沧口的汽车公路。1901年,青岛街头出现汽车。1903年开工修筑台东镇至柳树台的旅游汽车公路,全长公里,宽4米,碎石路面,建有大小桥涵217座,于1904年竣工通车。这是中国第一条旅游汽车公路。1906~1907年,德殖民当局对该路险要地段进行改造。1907年费理查德车行开始经营青岛市区至崂山柳树台的汽车客运,每周两班,为青岛最早的经营性汽车客运,也是中国最早的旅游汽车营运线路。交通的便利,使柳树台风景区的疗养院和别墅不断增加,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000人以上。1914年,已修筑市外道路16条,总长度120公里。除台柳公路外,其余15条公路均为以李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与青岛市区通达的乡区公路,基本上将德租界内的重要村镇、山水名胜连接起来,具有一定的旅游交通功能。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仅对日德交战时被破坏的市外道路桥涵做了修复,基本未新建市外道路。20年代初,青岛开始出现长途汽车客运,初为俄商经营,驶行市乡,后营业失败,华商继起。至1927年,已有5家长途客运汽车行,24辆汽车,经营青沙线、青口线、青即线、青红线、胶塔线5条线路。青岛至沙河线由青沙长途汽车公司1927年11月开办,主要经停沧口、城阳、即墨、长直、刘家庄、麻岚、平度、门村、店子,投入6辆汽车。青岛至金口线由即城长途公司1927年10月开办,主要经停流亭、城阳、即墨、段村、柳树屯,投入5辆汽车。青岛至即墨线由即鹤利长途汽车公司1927年10月开办,主要经停四方、水清沟、沧口、营子、楼山后、仙家寨、狗塔埠、流亭、张庄、桃林、北曲、仲村、东城、韩村、官庄、郭家港,投入3辆汽车。青岛至红石崖线由胶红汽车公司1926年12月开办,主要经停洋河、王台等处,投入4辆汽车。胶州至塔埠头线由胶塔汽车公司1927年11月开办,中间经停马胡庄,投入6辆汽车。

30年代初至_前夕,公路建设和长途汽车客运均有所发展。30年代初期,青岛市政当局对崂山一带道路进行了有规模的修建,新建登流(登瀛至流清河)、北大(北九水至大崂观)、柳北(柳树台至北九水)、大庄(大崂观至王哥庄)和庄太(王哥庄至太清宫)5条旅游公路,总长公里,使崂山风景区旅游交通道路初具规模。1933年,公路长途汽车客运主要营运路线有青烟线(青岛至烟台)、青黄线(青岛至黄县)、青沙线(青岛至沙河)、青金线(青岛至金口)、青海线(青岛至海阳),每天上午7时对开一次。青烟线旅客较多,设有快、慢车,每天上午6时、7时分别对开两次。该线相当一部分旅客已带有旅游性质。这些长途客运对青岛周边地区尤其是没有铁路通达地区的群众在其从事商业活动过程中兼“逛大青岛”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即墨、招远、莱州、栖霞、潍县等地均有长途汽车通达。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垄断了长途汽车客货运输。主要客运线路有:青岛—即墨—刘家庄线;青岛—即墨—灵山线;青岛—即墨—金口线;青岛—城阳—高密线;青岛—胶县线;青岛—葛村—南村线;青岛—即墨线。南京_第二次统治时期,“局势动荡,各路均未通畅”,公路长途客运近于瘫痪。

建国后,公路长途客运逐步得到发展。1953年,随着青岛附近胶县、招远、夏哥庄、莱阳、海阳、蓝村等汽车站的建立,在原有青岛至烟台、青岛至潍坊、青岛至即墨、青岛至金口线路的基础上,先后又开辟了胶县至诸城、胶县至藏马、青岛至东村(海阳)、青岛至栖霞、青岛至黄县(经龙口)、青岛至店集等客运线。以后又开辟了青岛至莱阳、青岛至即墨的区间班车,青岛至蓬莱、城阳至李村间的往返客运班车。60年代,出于战备需要,改建了湛山至崂山流清河的湛流公路,军队修筑了流清河至青山的公路,使青岛市区由南线可直接行车至崂山太清宫,客观上促进了崂山南线太清宫一带的旅游。70年代,青岛跨区客运有较大发展。由青岛始发当天到达和对开的跨区客运班车线路有:威海、石岛、潍县、安丘、寿光、益都、北镇、辛店、临沂、岱崮、汾水、莱芜、曲阜、泰安、枣庄等15条。

_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公路设施发展很快。80年代至1993年,先后新建、改建、翻建了青岛交通的战略出口小白干路、308国道青岛段,干线公路烟青一级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环胶州湾公路、流亭立交桥等公路及设施以及湛流干路和通往崂山的3条旅游环线公路。小白干路一度为青岛市区唯一的公路出口,全长公里。1982~1983年进行改造将路面由7米拓宽至12米,1990~1991年再次拓宽改造,使路面宽达44米,主车道宽达20米,两侧各建一条3米宽的绿化带,公路标志按国标设置。1984~1987年,青岛开辟出第二条出口公路——308国道青岛段。东起鞍山路,西至即墨市西元庄,全长31公里,宽30~40米,为一级公路。昼夜交通流量为万辆次,行车时速平均可达60公里以上,分流了小白干路车流量的一半,解决了进出青岛车辆拥挤状况。连结烟台、青岛两个旅游城市的烟青一级公路是全国环海公路204国道的一部分,北起烟台市,南抵青岛流亭立交桥,全长公里,路宽27米。1988年破土,1990年10月竣工。使车速提高1倍多,青岛去烟台乘车当天可往返。自通车后,青岛与烟台间旅游车辆增多,成为两个城市间的旅游快速通道。

1990年,西起山东省济南市,东至青岛市,横贯山东半岛5个地市、17个县区的济青高速公路开工建设,1993年12月18日建成正式通车。全长318公里,路面宽23米,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总投资30多亿元。济青高速公路是山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山东省有史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交通建设项目,是全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济青高速公路的通车使青岛到济南,乘车只需4~6个小时,当天可往返。青岛至淄博只需3~4个小时,青岛至潍坊只需2~3个小时,到泰安和曲阜等旅游城市均可当天到达。济青高速公路缩短了青岛与山东乃至国内各城市的时空距离,成为一条重要的旅游黄金通道,使外地往返于青岛的短程旅游明显增加。1991年6月,占地120亩,联结济青、烟青、青石等诸条干线公路的流亭立交桥建成。该桥系全苜蓿叶形3层互通式立交桥,由济青、烟青两交叉的主桥和4个引桥、匝道组成,为全国最大的公路立交桥,也是陆路进出青岛的咽喉。流亭立交桥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济青、烟青、青石等诸条干线公路交汇处交通拥挤堵塞的问题,使青岛的进出更为畅通。

1991年2月15日,环胶州湾公路开工建设,该公路由青岛港8号码头沿胶州湾畔经青岛市四方、沧口、崂山、胶州、胶南、黄岛6个区(市),至薛家岛与泰薛公路相连,全长85公里。为一级汽车专用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双向4车道,全封闭、全立交,计划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1993年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计划次年建成通车。该路建成后,不仅新增辟了一条出入青岛的高等级公路,而且为青岛老市区与薛家岛旅游开发区、胶南琅琊台等旅游区之间架起了一条畅通的旅游交通通道,解决了胶州湾轮渡因气候原因不能开航时的过海问题,同时也方便了日照、临沂乃至连云港等地游客来青旅游,大大缩短交通时间。

1993年,青岛市公路通车里程为公里。国道、省道20条,县乡公路98条,专用公路1条,城市进出口公路3条。80~90年代初公路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青岛市的交通战略出口问题,形成了以烟青、青三、青莱、青威、济青为骨架的、辐射全国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密切了青岛与全国各地的联系。

公路建设促进了公路客运的发展。1988年4月正式动工建设青岛汽车新客站,1991年1月10日交付使用。主体建筑高13层、米,总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设计能力为年旅客发送量400万人次。车站设有宽敞的候车厅和售票厅,配有电子显示屏、闭路电视营调系统和行包、托运等现代化设施。站房东配有司乘公寓和旅客服务大楼。青岛汽车站为山东省最大的公路客运汽车站,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国家一级车站。1992年,青岛公路客运拥有豪华型、标准型、普通型等大、中、小各种营运客车4651辆,年客运量4965万人,客运周转量亿人/公里。1993年,全市公路营业性客车达到7246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436万人,客运周转量亿人/公里。全市共有客运站场20余个,开辟营运线路400多条,营运班次550多个。开通了青岛至上海、天津、南京、温州、镇江等37条跨省长途班车线路,班次40多个,辐射冀、豫、苏、皖、杭、宁等;省内客运线路42条,通达每个县(市)驻地和港口、车站;短途客运线路遍及全市乡村。

欧洲豪华旅游专列

旅游车辆1982年以前,青岛市仅有较低档次的出租车127部(包括三轮摩托车96部)。1982年以后,先后组建了国旅车队、客车出租公司、中青公司、天鹅旅游汽车有限公司和旅游汽车公司等企业,专门经营各种旅游接待、出租汽车等业务。1986年全市共有旅游汽车585部。1987年新增64部,总数达到649部。其中,大型客车62部、中型客车125部、小型客车395部、其他服务车辆67部。豪华级和超豪华级车辆占50%。1985~1987年,仅青岛旅游汽车公司就运送中外乘客84万人次,车辆行驶936万公里,创利润万元。1988年青岛旅游汽车公司出租车辆为707部,其中大型客车75部、中型客车125部、小型客车416部、其他服务车辆91部。各旅行社拥有大型旅游汽车38部。1990年全市旅游系统共有出租营运车辆212部,包括旅游汽车公司和国旅、中旅、青旅、汇泉王朝大酒店、石峰宾馆车队。1992年青岛市区至崂山各风景点旅游客运专线有4条,旅游车辆242辆。市区到崂山游览区只需40分钟。火车站、栈桥等各繁华地段,车站、码头,各大宾馆均有发往崂山“一日游”的车辆。

崂山旅游交通1903年,为方便德官兵到柳树台度假休养,进山游玩,德占当局开工兴建青岛市区台东镇至柳树台的汽车公路,为通往崂山的最早的一条旅游汽车公路。自用汽车可直接行驶到海拔450米高处的麦克伦堡疗养院。出租车辆通常停在低处的查里车库,距疗养院大约有半个小时的徒步路程。1907年德总督令德商费理查德经营青岛市区至崂山柳树台麦克伦堡疗养院的汽车营运,为进崂山的最早的营业性汽车营运线路。1908~1909年,柳树台疗养院、疗养楼增多,成为著名的风景疗养区,每年接待疗养者和进山游客数千人,基本都是通过台柳路抵达的。德国人为开发崂山旅游,还开通了青岛至太清宫的汽船,至登窑、大崂观等处汽车亦可通达。由青岛游崂山,可乘汽车至柳树台,从柳树台登山,或经沙子口至登窑登山,或由海路至太清宫登山。德人经调查发现有16条登山路可供游人游崂山,便在路旁石面上刻石立志,依次编号,标明登山图,约6~16丈(20~53米)间作一标志,指示游人按图觅路,循标往返,不用引路即可登至绝顶。德占时期,崂山可通达(游览)的名胜约分为南、北、中三部。南部主要为青山、明霞洞、上清宫、太清宫、天门峰、聚仙宫等;北部主要为华楼宫、大崂观、神清宫、迎仙岘、白沙涧、修真观、遇真观、太平宫等;中部主要为九水、柳树台、鱼鳞口、蔚竹庵、五指峰、巨峰、明道观、华严庵、白云洞等。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基本没有对崂山旅游道路和交通进行过建设。南京_第一次统治期间,曾对崂山旅游道路进行一次有规模的修建。1930年建成登流路(登瀛至流清河)和庄太路(王哥庄至太清宫),1931年筑成大庄路(大崂观至王哥庄),1934年筑成柳北路(柳树台至北九水),1935年筑成北大路(北九水至大崂观),新筑的5条旅游公路总长度为公里。同期还新修和整修崂山各景点之间的供游人游山的人行道19条,计57公里,并增设了石桌、石凳、路线牌等。由于通往崂山的旅游公路和山内游山道路的不断完善,_爆发前夕前往崂山旅游已比较方便。由青岛市区往崂山旅游可乘公共汽车前往,也可乘出租汽车。崂山山内游览可承租山轿。1936年,由青岛市区乘坐青岛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共汽车已可抵达崂山沙子口、登窑、大河东、云烟涧、聚仙宫、流清河;九水、桃园涧、王子涧、板房;乌衣巷、大崂;夏庄;白沙河等处。崂山山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游览山轿。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期,崂山旅游交通逐渐衰落。

60年代,军队出于战备需要修筑了流清河至青山公路,地方政府改造了湛山至流清河的湛流公路,市区车辆由南线可直达青山垭口,促进了太清宫景区一带的旅游。

_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崂山旅游交通得到大规模开发。80年代初,青岛市政府开始对崂山旅游公路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改造。改造前,南线为由青岛市区经湛山、王家麦岛、山东头、石老人、沙子口、流清河到达太清宫全程34公里的简易公路,有的路基宽度不足4米;北线为由青岛市区经李村、夏庄、惜福镇、王哥庄到达仰口全程51公里的简易公路,有的地段仅能单向通车;中线(也称内线)为由青岛市区经李村、汉河、西九水到北九水,从北九水西行可至乌衣巷,南行可至五里岗,入沧沙公路返回李村,全程42公里的道路,其中途径崂山山区一段行车困难。1982~1987年,对南线和北线共投资万元,进行7次大中修工程,使南线全线路基宽度达8~10米,全部沥青路面,晴雨通车,昼夜通行汽车3000辆次以上;北线通过分段改线、改建,拓宽、铺筑沥青路面、增建桥涵,使青岛市区至王哥庄形成长公里、宽~米的沥青和水泥路面(罗圈涧至惜福镇)。1988年全线路况达二级和三级标准,并接通了崂山太清宫经垭口、仰口到达王哥庄的线路,使南北线连结起来,合称外线。内线1983~1986年大中修工程投资万元,使全线大部分路段达到二、三级公路,个别路段为四级公路。

湛流干路是青岛市区通往崂山的主要旅游道路,也是青岛的第三条出口公路,60年代改建后,70~80年代曾分段进行过扩建。1990年青岛市政府投资1900万元对青岛大学至石老人段进行拓宽改造。3月动工,是年6月竣工通车。全长公里,主车道为16米宽的沥青路面,路基宽40米,日车流量在5000辆次以上。1993年青岛市东部开发指挥部又改造了该路山东路至泉州路段,建成宽50米的三块板式道路,两侧各有5米宽的人行道,5米宽的车道,3米宽的隔离带,快车道宽24米。湛流干路及崂山旅游公路的规模改造,大大缩短了青岛市区到崂山旅游的游程,促进了崂山旅游的发展。90年代初崂山“一日游”日益兴旺,1993年崂山旅游最高峰时日接待游客已达5万多人次。

崂山内的旅游道路除修复旅游公路和游人人行山道外,还开辟了2条游览索道。1990年4月动工兴建崂山太清宫游览索道,1991年4月6日竣工投入运行,总投资400万元。该索道架设在太清宫至上清宫、明霞洞之间,全长1200米,高差约200米,为单线循环复式吊椅索道。由13根钢铁立柱架起,51排开式座椅,每排可并坐2人,运行速度每秒米,每小时可单程运送游客400人。1992年8月,崂山仰口游览索道竣工投入运行。该索道架设在太平宫脚下仰口湾至觅天洞口,全长1000米,为单线循环双人吊座椅式游览索道。索道高差约200米,设49排开式座椅,每排并坐2人,单程运行时间12分钟,单程运送能力为每小时500人。至1993年,2条游览索道已累计运送游客数万人次。

欧洲豪华旅游专列

30年代初,青岛旅游业逐趋繁荣,城市人口达45万人,城市流动人口数量也非常大。此时国内民用航空事业已起步,航空客运的快捷备受游人瞩目。为方便青岛与外界的交往,1931年中国航空公司与青岛达成协议,在沪平航线中增设青岛一站。1933年1月11日,中国航空公司的上海—南京—海州—青岛—天津—北平航线正式开通,成为青岛第一条民用航空运输线。青岛机场设在沧口,每周逢周二、四、六由沪北上,三、五、日由平南下。飞机为史汀逊式。航空公司(青岛)设在太平路22号。乘坐飞机必须提前一日与该公司接洽,预留座位,不能临时购票。票价青岛至海州40元,至上海120元,至天津100元,至北平120元。

1934年为方便游客自上海到青岛的夏季旅游,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沪至青暑期飞行特班。1935年沪平线改为道格拉斯大飞机C-46、C-47飞行,提速近五分之二,改机后的票价为青岛至海州40元、至南京70元、至上海90元、至天津70元、至北平80元。提速和机票价格的调整使旅客增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平航线被迫停飞。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航空被日本人控制,沧口机场被日本人占领,在青岛成立了“大日本航空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开辟了东京—福冈—青岛—北平航线,每日往返开航,但此时航空旅游交通作用主要体现在满足日本游客的需求上。

南京_第二次统治时期,由于胶济铁路和青岛海上客运的衰落,加之战争年代旅客外出都希望尽可能减少旅途时间以求安全,青岛的民航客运一度发展较快,成为该时期青岛对外界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在青岛开辟7条航线,南至南京、上海,北至天津、北平,西至济南、徐州,每天均有飞机往来。乘坐飞机,需在中山路29号中国航空公司青岛办事处,或中山路96号中央航空公司青岛站提前登记,起飞前一天购票。往返机场由航空公司专车接送。1946年8月1日起实行的经停青岛的飞机航班有,周一:上海—南京—徐州—青岛—天津—北平(中航C-47机),上海—青岛—济南—北平—青岛—上海(中航C-46机),北平—济南—青岛—南京—上海(央航);周二:北平—天津—青岛—徐州—南京—上海(中航C-47机),上海—青岛—济南—北平—济南—青岛—上海(中航C-47机),上海—南京—青岛—北平(央航);周三:上海—南京—青岛—济南—天津—北平(中航C-47机),上海—青岛—济南—北平—济南—青岛—上海(中航C-46机);周四:上海—青岛—济南—天津—北平—青岛—上海(中航C-46机),上海—南京—青岛—北平(央航);周五:北平—天津—济南—青岛—南京—上海(中航C-47机),上海—青岛—济南—北平—青岛—上海(中航C-46机),北平—济南—青岛—南京—上海(央航);周六:上海—南京—青岛—济南—天津—北平(中航C-46机),上海—青岛—济南—北平—济南—青岛—上海(中航C-46机);周日:上海—南京—青岛—北平(央航),北平—天津—济南—青岛—南京—上海(中航C-47机),上海—青岛—济南—北平—青岛—上海(中航C-46机)。是年_空军为牟利亦在青岛开办沈阳—青岛定期航线,出售客票。1946年5~12月央航在青岛的客运量为1489人次。1947年中航和央航两公司在青岛市的航空客运量达到10519人次。1949年初,航空用于军事运输,青岛航线停航。

建国后,青岛民航站于1958年8月正式开航,开辟北京—济南—青岛航线。每周二、四、六各一班,当日往返。使用伊-14飞机。1961年因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停航。

_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与外地交往增多,民航客运得以发展。1982年8月5日使用海军流亭机场临时恢复开航,站区面积1万平方米,职工50人,旅客候机厅200平方米,机动车8辆,只能起降安-24小型飞机。开通了上海—青岛、青岛—北京2条航线,每周2班。不久又开通上海—青岛—大连航线。是年运送旅客5046人次。1983年开辟沈阳—大连—青岛—南京航线,每周2班往返。1984年_确定青岛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后,青岛民航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5年,_批准流亭机场改造工程计划,3月青岛民航站移迁胶县海军机场,期间保证了安-24飞机上海—青岛—北京、沈阳—大连—青岛—上海2条航线的畅通,共输送旅客1万多人。11月16日流亭机场跑道主体工程竣工,航站重新迁回。新机场为军民合用,占地面积44966亩,距崂山县流亭镇公里。机场内主要设施有办公楼、餐厅、油库用房、锅炉房、车队用房。车队用房暂用作候机室。迁回后即增辟青岛—广州航线,每周3班。全年输送旅客12192人次。1986年改建后的流亭机场,现代化程度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机场跑道由原来的2000米延长到2600米,跑道厚度增至34厘米,并增添了1条60米的滑行道、2条联络道;扩建停机坪2711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4架MD-80飞机,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盲降和夜航灯光设备。职工发展到220人,成为山东半岛的重要航空港。年内开通了齐鲁航空旅游项目;开辟了青岛—郑州—西安航线,每周1班,使用安-24小型飞机。这一航线的开辟使青岛加强了与中原和西北各城市间的联系,尤其是与西安这一旅游热点城市的联系,成为青岛与西安两个热点旅游城市间的空中旅游交通热线,对促进青岛旅游客源市场起了积极促进作用。1982~1986年,青岛民航站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8455万元;安全起降2356架次,安全系数达100%;旅客吞吐量达万人次,年平均增长120%。至1986年底,青岛民航站共有航线8条,每周达20多个班次,由青岛可达上海、北京、沈阳、南京、大连、广州、郑州、西安。是年青岛民航站输送旅客77572人。

1987年,青岛—广州旅游热线在广交会期间和青岛旅游旺季改为每周1班;3月,山东省民航局恢复济南—青岛往返航班,使用4架从英国引进的肖特-360型飞机,每周3班,当日往返;年内优质服务被放在重要位置,增设3项服务项目:(一)主动为台胞来青旅游探亲提供方便,帮助年老体弱和妇幼旅客买票,提供食宿方便;(二)先后与海天大酒店、汇泉王朝大酒店、黄海饭店、八大关宾馆、华侨饭店、北海宾馆等一批旅游饭店签订了协议,设置了机票代售点,方便来青的中外游客,并增设台胞售票窗口;(三)候机室为中外游客提供时刻表、小件寄存服务项目。机场全年安全起降飞机2336架次,增长282%,安全系数为100%,平均日进出港旅客420人次。全年客运量达141690人次。

1988年2月6日流亭机场新候机楼正式交付使用,该工程1985年7月26日动工,总建筑面积10150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主体分3层,1~2层分别为进出港的国内、国际客厅,3层为业务办公房。每小时可输送旅客300多人,候机厅可容纳1000多名旅客,使用电子自动显示牌等国内先进服务设施。3~12月新候机楼接待中外旅客17万多人次。同期完工的机场招待所投资98万元,每天可供120名中外旅客住宿候机。3月增辟了青岛至合肥航线,每周2班。年内青岛至广州航线由三叉戟改为波音737(128座)和波音757(198座)客机,青岛至上海、青岛至北京航线由B-146改为MD-80客机,座位增至142座;青岛至大连、沈阳、长沙等小航线均由国产运7型客机取代了安-24型飞机,提高了运力;青岛至香港临时包机2月由香港飞青岛2架次,3月青岛飞香港1架次,6月辟为旅游包机。6月8日,青岛至香港旅游包机首航成功。至1988年底,该航线安全飞行30航次,运送中外游客8262人次,乘坐率97%,营业额418万元外汇人民币,经济效益在全国同类临时航线中名列前茅。这是山东省首条直飞海外的航线。8月10日,日本—青岛直航旅游包机亦首航成功。两条包机航线为青岛开辟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1988年青岛空港实现旅客年吞吐量174826人次,安全起降2536架次,增长,安全率100%。

_年1月20日,民航青岛流亭机场经批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山东省唯一正式对外开放的机场。5月,青岛—香港直航包机由每周往返2个班次增至3个班次。年内,增辟了青岛至厦门、长春、长沙、杭州的新航线,使国内航线增至16条,每周由80个班次增至96个班次。青岛市旅游航空服务公司经青岛市政府批准成立,经营包机业务,全年实现出港旅客113250人次,增长28%;进港旅客123293人次,增长;安全起降5922架次,安全率100%。1990年青岛设置了MD-82飞机飞行基地,结束了无大型客机的历史,由单纯的到达站变为始发站。全年旅客吞吐量达281203人次,增长60%,安全起降3750架次,安全率100%,航班正常率95%。

1991年成立了青岛市空港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青岛市交通局。3月,青岛市旅游航空服务公司由青岛市旅游局成建制划归青岛市交通局。12月24日开通青岛经上海至汉城的国际旅游包机航线。全年旅游包机航线共运送中外旅客48900人次,营业收入2300万元外汇人民币。年内,中国西南航空公司开通青岛—成都航班。至年底,青岛航站共有航线18条,每周50多个航班。通航北京、广州、上海、武汉、厦门、长沙等国内21个大中城市和香港、汉城等国际城市。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83880人次。1992年,青岛开辟了深圳—青岛、昆明—重庆—青岛、哈尔滨—青岛—温州、沈阳—青岛—海口等4条国内新航线,并首次安全起降了A-300-600空中客车大型客机。9月,经国家批准,青岛流亭机场正式获准接受外国籍飞机,从而结束了山东省无对外航空口岸的历史。年内成立了青岛航空旅行社,向旅客推出“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541685人次。

1993年,先后与国航、上航、西南航、西北航等10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新辟青岛至兰州、重庆、温州、海口、武汉、福州、天津6条航线。首次接纳了由境外直飞青岛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一行170余人大型代表团的外航专机,为开通国际航线积累了经验。扩建候机楼1080平方米投入使用。青岛至香港旅游包机保持每周4个航班,全年飞行214架次,运送往返旅客54690人次,营业额达3643万元外汇人民币。青岛经上海至汉城旅游包机保持每周1个航班,全年飞行53架次,运送往返旅客3997人次,营业额达279万元外汇人民币。青岛空港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09692人次,其中出境旅客达到7万多人次。至1993年底,青岛已开辟出26条国内航线和2条国际旅游包机航线,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汕头、温州、福州、杭州、宁波、海口、昆明、重庆、西安、兰州、长沙、武汉、郑州、南宁、贵阳、成都、哈尔滨、沈阳、大连、乌鲁木齐、合肥、济南以及香港、汉城等30多个国际和国内城市建立了空中通道,形成了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空中旅游交通。

欧洲豪华旅游专列

表13 (1993年)

单位名称

主管部门

批准定点日期

中国国际旅行社青岛分社车队

中国国际旅行社青岛分社

南海路9号

青岛中国旅行社车队

青岛中国旅行社

湛流干路100号

青岛旅游汽车公司

市旅游开发公司

江西路5号

青岛海上旅游公司

市旅游局

济阳路8号

青岛港务局轮驳公司

青岛港务局

大港沿路11号

青岛天马旅行汽车公司

市旅游局

湛流干路39号

青岛出租汽车公司

市公用事业总公司

湛流干路15号

太清索道

欧洲豪华旅游专列

海上交通自古就是青岛旅游的一种主要交通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泛舟游琅琊(今青岛胶南市琅琊镇境内),齐景公泛舟游琅琊和少海(今胶州湾),越王勾践至琅琊;秦时徐福东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首次巡游琅琊等走的都是海路。唐宋时期,密州板桥镇又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高丽和日本的商贾、使臣、僧人、游客等常由海路至此转赴内地,唐宋使节也常由此渡海前往高丽。

1891年章高元率兵驻防青岛后,为便于海上交通,1892年在前海修建栈桥停泊船只,青岛即出现代售海运客票的商铺,为货船搭客。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其后开始兴建码头。1901年,上海—青岛—芝罘—天津邮轮开通并与通往各国的大邮轮相连接,小港码头的竣工,大港码头的建设,使海上交通更加便利。1902年春季,便有从上海、天津携家带小的游客乘船从海路来青岛度假避暑,成为青岛接待的第一批纯粹的旅游者。以后每年夏季乘船来青岛避暑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往来青岛人数的不断增多,英、德、日等国轮船公司先后开辟青岛至烟台、天津、大连、牛庄、安东、上海、广州、香港、神户等地的客运航线。1903年日本大阪Schosen轮船公司使用备有一等舱、二等舱、西餐和电灯的高级客轮航行神户—青岛—烟台—牛庄—神户航线。是年,青岛口岸客流开始有记录,客流量为4804人次,其中外国旅客1558人次。1904年德国汉堡—美洲航运公司相继投入2艘一流的新建客轮“海将梯尔皮茨”号和“国务秘书克莱特克”号,航行在上海—青岛—烟台—天津的航线上,期望这些旅行设施齐全的新轮“在与其他轮船公司竞争中,能招徕更多的乘客”。在青岛至日本之间的航线上,德国汉堡—美洲航运公司也投入了设备良好的客轮。青岛口岸海上客运流量增至1万人次,其中外国旅客为2762人次。1910年客流量达到万人次,外国旅客流量更是显著增加。1911年外国游客为9205人次,1912年逾万人次。海上客运除与中国沿海各埠通航外,每月都有直达欧洲航路的定期船。这一时期,来青游客大多是乘轮船和火车。1912年以前,德人在海上还开辟了青岛至崂山太清宫,青岛至海西(黄岛)、阴岛等旅游名胜地的夏季海上旅游航线。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海航为日本人所垄断。欧美航线客运中断,“远洋航路,较德人时代不免逊色”。此间青岛至日本航线得到发展。青岛至日本的航线上,有大阪商船株式会社的“台北丸”,每月两班航行于大阪、神户、宇品、下关、青岛;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西京丸”,两周一班,航行于神户、宇品、门司、青岛间;原田汽船株式会社的“萨摩丸”,两周一班,航行于大阪、神户、宇品、下关、青岛间。其他主要客运航线有大连青岛线、仁川青岛线、青岛上海线、青岛海参崴线、青岛海州线。1920年,客流量达到27万人次,外国旅客主要为日本人。

1922年_收回青岛后,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轮船商重新开始经营青岛海运,中国民族轮船业也开始发展,青岛海上客运航线有所增加。

30年代青岛旅游逐步呈现繁荣景象,来青岛游客不断增多,海上客运航线航次均有所增加。1935年青岛外国轮船公司机构有16家,主要航线有:青岛—香港—广东—福州—天津—烟台—威海,上海—青岛—威海—烟台—天津,青岛—上海—汕头—香港—广东,天津—青岛—香港,青岛—威海—安东,上海—青岛—大连—大阪—洪基—香港,青岛—威海—烟台—大连—安东,青岛—门司—广岛—神户—大阪等。由于此时胶济铁路和民航客运发展也较快,海上客运已不再是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出入青岛的唯一通道,但仍是主要通道之一。尤其是大小港码头、四川路海军栈桥已成为重要的海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_前夕,仅来青的各类船员每年就高达11万人次。逢夏季,世界各地的海军从海路云集青岛。通往崂山等名胜的海上旅游交通亦恢复,游人可向港务局租赁小汽轮由海路直达崂山太清宫。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海上交通为日本人所垄断,所有船舶尽为日本人设立之管理机构“华北轮船联营社”所控制。旧有航业公司与旅游业“悉遭摧残”,海上客运航线航次减少,青岛旅游业受到影响。1939年,青岛海上客运航线主要有:大阪—门司—青岛线(日本邮船大阪商船原田汽船),大连—青岛—上海线(大连汽船),大连—芝罘—威海卫—青岛线(阿波共同及华商),上海—青岛—芝罘—天津线(日清汽船及华商、英商),广东—香港—汕头—上海—青岛—天津线(华商、英商),塔埠头—红石崖—青岛线(中村组宝生丸)。

日本投降后,海上客货运一度中断。1946年底,首先开辟了青岛至天津航线,以后又陆续开辟了青岛至连云港、青岛至上海、青岛至营口、青岛至秦皇岛等航线。各航业公司也纷纷恢复和成立,但海上客运及来青游客数量始终未能恢复到_前水平。1947年,在青岛的航业公司有12家,航行轮船96艘;代理行8家。

建国后至_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青岛海上国际客运航线中断,国内航线发展也较缓慢,长线客运仅有青岛至上海、青岛至大连两个航线。1978年海上客运量只有49万人次。

_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实行改革开放,对外往来增多。1979年海上客运量增至68万人次。是年瑞典“林德布雷德”号旅游船载英、美、澳等国游客先后航行青岛5个航次,成为建国后第一艘来青的外籍旅游船。其后一个时期,外联旅游船来青成为青岛涉外海上旅游交通的一种主要形式。1980年青岛市的国际友好城市日本下关市下关西日本商船株式会社开辟了下关—青岛的海上不定期航线,10月,日本客货两用船“理想之国”号载600多名日本游客首航青岛,以后每年都不定期往返青岛与下关之间。1985年,国家_开辟广州、上海、青岛、大连客运航线(该航线于1993年停航),使青岛国内长距离的海上客运航线增至3条。同年5月,鉴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和薛家岛省级旅游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需要,青岛市区至黄岛的胶州湾轮渡开工建设。1986年11月,美国太平洋舰队3艘军舰、894名官兵由海道驶来青岛进行了为期1周的礼节性友好访问,参观了崂山和前海海滨风景名胜。这是建国后美_舰首次访华,吸引各国记者200多人前来采访报道。12月,胶州湾轮渡试航。1987年底,胶州湾轮渡竣工,航线全长公里,轮渡分青岛、黄岛两站。青岛站位于四川路21号,黄岛站位于刘公岛路。总占地面积90亩,总投资2500万元。主要设施有海上车客渡轮2艘,8×80米专用码头2个,营业楼1幢,两站各建候船厅和停车场1个,电动液压吊桥4层,以及廊道人行天桥和车道等10多个项目。轮渡每日固定11个航班,分别由青、黄两站同时对开,每天可渡旅客900余人次,渡车80余辆次。胶州湾轮渡的通航对加快薛家岛旅游开发区乃至整个黄岛的旅游开发建设,方便黄岛、日照、临沂甚至连云港等地的游客来青旅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年实现渡车万辆次,渡客万人次。1991年,投资142万元修建胶州湾轮渡青岛站码头北泊位,使青岛至黄岛的海上轮渡由原来的2艘增至3艘,航班间隔由每小时1班船缩短为高峰时每半小时1班船,每天航行班次达到38个,增加16个航次。全年完成客运量万人次。1992年完成客运量万人次,运渡车辆万辆次。1993年5月24日,青岛至韩国仁川海上客货运国际航线开通,韩国威东航运有限公司金桥客货两用轮担任首航,首航载客230名。这是建国后青岛市第一条正式的海上国际客运航线。年内国内航线青岛—广州航班取消,青岛—上海、青岛—大连的定期班轮仍正常运行。是年,胶州湾轮渡渡轮增加至4艘,泊位达到4个,实现了2条渡运航线同时运行。每天通航60余班次,渡客万余人,运渡车辆约1200余辆。全年客运量为万人,汽车运量万辆。

欧洲豪华旅游专列

青岛铁路旅游交通主要依托胶济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的贯通。胶济铁路始建于1899年9月,1902年6月通车至潍县,1904年全线建成通车,有客车90辆,开行长短途混合列车14对,客运量万人次,开始成为与海上客运并列的进出青岛的两大交通渠道之一。由于铁路运输速度快、成本低、运量大,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及与津浦铁路的贯通,使欧洲与青岛间的旅行不走海路而取道西伯利亚大铁路者逐渐出现并增多。1908年10月至1909年9月,青岛俄国领事馆曾为118名由青岛通过铁路运输经西伯利亚去欧洲的外国人签署了护照。1905~1913年胶济铁路客运量累计万人次,此间青岛旅游正逐渐形成高潮。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受青岛归属问题的影响,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未能很好地联络,影响着青岛与全国更大范围的交往。

1922年12月_收回青岛,1923年胶济铁路收归国有。随着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的重新密切接合和青岛各种旅游活动的恢复,胶济铁路的旅游交通功能逐渐开始发挥。为鼓励来青旅游,扩大铁路客运量,胶济铁路局对来青岛的观樱旅客团体和海水浴客实行票价优待(观樱减价票于1930年取消)。以后又实行了促进旅游的来回游览减价票。

海水浴客往返减价票又称夏季避暑减价票,指定每年7月15日至8月31日为优待时间,其票价为原票价的80%,优待20%,以城阳以西各站为限,只限头等票和二等票,购票时须一次付清往返票价款。30年代取消了必须购往返票的规定,单程亦可享受优惠,时间放宽至每年7月1日至9月30日。为方便游客购票,在汇泉海水浴场设立了售票处。

来回游览减价票又称游览往返减价票,规定凡通过铁路前往国内各名胜游览(包括外地游客来青岛旅游),均可购游览往返联运减价票。全国铁路各较大车站均有此客票出售,票价享受正常票价的七五折优待。往返游览减价票,只限头等二等,不售三等,往返时间以一个月为限。

团体乘车减价票规定:团体乘车,以20人为最少数,单程票价优惠10%,往返票价优惠20%;20~50人,单程优惠15%,往返优惠30%;50~100人单程优惠20%,往返优惠40%;100人以上,单程优惠25%,往返优惠50%。团体中的孩童2人作一成人计。购团体票由团体代表人开明人数、日期、车次、起止站名,一周前到铁路局车务处办理。

国内周游减价票规定了两个国内周游路径,第一周游路径为:北平—汉口—(轮船)—上海—南京—天津—北平;第二周游路径为第一周游路径的逆向,即北平—天津—南京—上海—(轮船)—汉口—北平。国内周游票只限头等和二等,有效期为2个月。铁路部分优惠30%,轮船部分按原价。游客如游览周游路径之外的经铁路部门认定的铁路沿线名胜地之一,除购周游票外,加收周游路径最近车站往返名胜地的客票,加收部分亦享受30%的优惠。青岛为铁路部门认定的铁路沿线名胜地,加收段为济南至青岛的往返。青岛火车站为国内周游减价票指定发售站之一。

铁路部门对游客在旅游交通上的优惠措施,对青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30年代中期,青岛旅游进入建国前的最繁荣阶段,铁路客运也呈现出繁忙景象。1935年4月1日,青岛至北平间首开旅客直通列车,每周二自青岛发车,周五自北平发车。4月16日青岛至北平间首次开行旅游专车,铁路的旅游交通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这一时期铁路客运始终发挥着往来青岛旅游交通的主渠道作用。年旅客发送量大体维持在300~400万人次,较1924年的最高峰虽有所减少,但客源结构明显改变,当年大批农村劳力流向东北的情况已不复存在,农民乘车比重减小,商人和游客逐渐占有相当的比例。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对海陆空交通实行了全方位的控制,铁路客运客车车次减少,直通车基本停开。铁路年客运量降低至200万人以下,乘客主要是日占区的城镇经商者,客流多为胶济铁路各站相互间的发到客流。其中青岛市郊客流占40%以上。铁路客运的旅游交通功能大大降低。1942年恢复开行了青岛至北平的直通急行旅客列车、青岛至济南的特别快车和普通快车。

南京_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由于_全面发动内战,青岛旅游业和胶济铁路都近于瘫痪。全线通车时间很短,客流量很少。

建国后,胶济铁路得以迅速恢复,开行旅客列车逐年增多。1949年开行青岛至北京普客,翌年改为直客(1954年改为直快)。1950年开行青岛至浦口直客。至1956年共开行各类旅客列车9对。建国初期和“_”期间,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较缓慢,对铁路客运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铁路客运也未能充分发挥旅游交通功能。其间,为方便市民和春假学生春季赴丹山、少山赏花郊游,曾开行青岛至女姑口(沧口)的市郊列车,每年4~5月份每日开行1~2列。

_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政方针的确定,青岛的旅游业和铁路客运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980年淘汰了代用客车和简易客车,此后陆续对胶济线进行延长到发线等技术改造,扩大接车能力,青岛至北京的239/240次扩编至15辆。1981年增发青岛至通化直快,改青岛至沈阳的直客为直快,青岛至宝鸡直快延伸至兰州等。1983年胶济线改为内燃机车牵引后提速,缩短了旅客来青的时间。1984年_确定青岛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青岛旅游业发展加快,旅青人数的逐年剧增刺激着铁路旅游交通能量的不断释放。1985年增开了青岛至北京的特快和青岛至武昌的直快,铁路客运量达7063万人次。是年,_安排开行了青岛—石家庄旅游列车,主要是运送大批团体旅游客人。1986年开辟了青岛至泰山、曲阜的旅游专列(后撤消)。1987年除增开青济319/320次客车外,还在旅游旺季和春节期间,加开临时客车116列,在青京、青武、青沪等旅游热线旅客列车上加挂车厢10638辆次,多运送旅客159万人次,为国内外游客到青岛旅游避暑提供了更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缓解了旅游交通的供求矛盾。1988年1月青岛火车站改建工程破土动工,新客站设计总建筑面积为1万平方米。10月经_批准,青岛火车站由一等站荣升为特等站。_年6月1日,开设青岛至济南的游11次“齐鲁号”旅游专列,编软席1辆、餐车1辆、硬席10辆,全程393公里,运行5小时40分,中途仅停淄博、潍坊两站,全程对号,由济南早发晚归,方便来青岛旅游观光。1990年12月28日胶济铁路复线全线贯通,列车运行时速由过去的80公里提高到100公里,使游客往来青岛的时间大大缩短,为增开旅客列车留出了空间。1993年青岛火车站日到发旅客列车15对,主要有:青岛至北京特快、直快各1对,青岛至上海直快,青岛至兰州、西宁特快,青岛至通化直快,青岛至丹东直快,青岛至武昌直快,青岛至太原直快,青岛至徐州直快,青岛至济南特快、直快、普客各1对,青岛至烟台普客,市郊列车2对。全年完成旅客发送万人次,在旅游旺季和春节期间加开临时旅客列车14列,多运送旅客万人次。1993年,青岛市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主要客源省为广东、上海、北京、河南、山东等与青岛有直通客车的城市和地区,来自铁路运输的客源占一半以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