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8天论文(欧洲旅行攻略)

个人学习 22 0

关于旅游开题报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可如今,进入了21世纪,人们的文明意识越来越差,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谈一谈文明这个话题吧!

同学们,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发现一个外国人随手把一张废纸往地下一扔,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的素质很差,而且这个外国人所在的国家素质也好不到哪儿去?没错,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所以说,“在国内扔一张纸不算什么,在国外丢了十四亿人的脸哪!”我们常常将维护周边的环境卫生挂在嘴边,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实实在在的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一张废纸做起呢?

俗话说“恶语一句三冬寒,好言好语暖人心”。这,就是使用文明语言会产生的魔力。对个人而言,礼仪体现了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所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歌德,曾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肖像的镜子。

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不用翻译的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当你在学校的走廊穿梭,见到老师时,伴着微笑对老师说:“老师您好!”老师会觉得这位老师教出来得学生很有礼貌;当你在国外对一个外国人一个微笑,他会觉得这个国家的人民很有礼貌,很有修养……

所以做一个讲文明的人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更是国际形势的需要!中华民族是文明之邦,今天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更要让人刮目相看!让人肃然起敬!

旅游服务贸易论文十篇

今天安排的游览项目只有一个,就是巴黎圣母院。因为昨晚已经定好了下午去慕尼黑的车票,所以今天只能预留出半天的时间。思来想去,作为巴黎最著名的教堂建筑,来到了这里似乎没有理由不去巴黎圣母院而选择其他地方。所以早上收拾停当之后,便尽快出发了。

一路乘地铁过来,也没有什么可记录的。出了地铁站往东南方向走几百米,就到了目的地。

这是在教堂广场入口处拍到的教堂立面:

前面说过,法国和德国的哥特式教堂立面有双塔,而英国和意大利的哥特式教堂则多数没有双塔。巴黎圣母院是现实例证之一。硕大的圆花窗和尖券等也是哥特式建筑的常见元素。

教堂入口处是三道拱门。记得当时是右拱门进,左拱门出。拱门周边被很多浮雕覆盖。

这是左拱门上部的浮雕,主题是“圣母升天”:

第一层是圣母死后升天,耶稣为其加冕。第二层(中间那层)则表现圣母之死,有人说旁边是耶稣的十二门徒陪伴,但我数了数总十三人(刨去前景中的两个天使),所以不知这应作何解释。

左拱门左边的“四大护法”:

从左到右依次是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I Magnus)、天使1、圣丹尼斯(Saint Denis)、天使2。

君士坦丁大帝一般指君士坦丁一世,他是所谓的第一位基督教皇帝,授予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地位。圣丹尼斯则是早期的殉道者,忠实的基督教信徒,以及最早的巴黎主教。不过初看他捧着头颅,我还以为是圣约翰(施洗约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耶稣的表哥),因为他后来被莎乐美砍掉了脑袋。

左拱门右边的“四大护法”:

从左到右依次是圣约翰(施洗约翰)、圣史蒂芬(St Stephan)、圣女吉纳维芙(St Genevieve)和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 I)。

刚刚提到了,作为基督教的先知之一,约翰为耶稣施洗礼,因此被后世称为 “圣施洗约翰”。在《路加福音》中,施洗约翰的母亲被设定为圣母玛利亚的表姐,两人分别受孕,前后时间相差不大。圣母受孕后心有忧戚,便前往表姐处寻求慰藉。这便是人们熟知的“圣母往见”(Visitation),也是欧洲绘画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施洗约翰的艺术形象多为披着兽皮,手持一杆长柄十字架。在一些绘画中,施洗约翰的身边还有一只羔羊,因此这往往也是识别施洗约翰的元素之一。

西尔维斯特是四世纪的一位罗马主教,在他在世时基督教世界举行过一次重大的宗教会议,即著名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会议目的是为了解决长久以来的教义纷争。但对此人了解甚少,不知道他出现在这里的意义为何(有人说他代表罗马参加了尼西亚公会)。还有人将其称为“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但这种称呼有待商榷。当时的他也只是罗马主教,而那时的罗马主教并未获得超越其他四大主教(君士坦丁堡、_里亚、耶路撒冷和安条克)的优越地位,因此并不是后世理解的“教皇”。这里也许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作为一座完整意义上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当然具备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特征,如线性元素、升腾空间,以及很多漂亮的玻璃花窗。无奈教堂内部太过昏暗,以至于拍出的照片效果比较差。而在这篇游记里,我对图片效果的要求比较高,并且只能用自己拍摄的照片,这就导致我现在没有什么可以继续说的了,因为没有照片作为例证…索性,内部游览过程就略过吧…

从教堂里出来之后,又在周边流连了一会。这是在河对岸拍到的教堂本体的全景:

教堂的中部和后部搭设了维修用的脚手架,不知是不是和后来的失火有关系。

从这里可以看到教堂采用了拉丁十字的形制。与拉丁十字相对应,常见于基督教教堂建筑中的另外一种形制是希腊十字。简单理解的话,可以把拉丁十字和希腊十字看作是两种不同的平面格局,但进一步探讨,采用哪种形制,还关乎教堂建筑的结构与功能。拉丁十字结构脱胎于巴西利卡式建筑的发展,为了满足或者是充分迎合公众集会的功能需求,就需要在祭坛两侧增加空间,于是产生了袖廊(翼廊)。袖廊与中殿和内殿的在空间上的结合,在平面上就产生了拉丁十字的形状。至于结构,拉丁十字形制的教堂多采用“拱券体系”(尖拱),包括横拱、交叉肋拱、交叉肋拱穹顶等元素,可以更好地分散、传递穹顶的侧推力,增强建筑的结构强度。反观希腊十字,采用这种形制的建筑多为集中式,采用“穹顶体系”,即一个中央穹顶加上四周的拱卫结构(如筒形拱或半穹顶)。这种结构多出现在_的教堂建筑中,典型例证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此处应有精罗落泪。)

教堂两侧是密集的飞扶壁。飞扶壁的出现解决了哥特式教堂墙壁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在承受穹顶推力的中殿墙壁外侧斜向架设拱券,从而把推力转移到最外侧的墙垛上。这一“构件”的发明将中殿墙壁从支撑的功能定位中解放出来,减小墙壁厚度、扩大窗户开口和加高天花板的目标得以实现。也是在这种“突破”的基础上,加上彩色玻璃花窗的光线效果,哥特式教堂营造出了向上升腾的“神圣空间”。但另一方面,这种“突破”并非纯粹技术上的傲人成就,所以才被意大利人评价为“怪异的权宜之计”。

结束了巴黎圣母院的游览,法国这一段的预定行程也就到此为止。但不知为何,对于巴黎我总是喜欢不起来。也许“艺术之都”、“时尚之都”的名号对于我来说太过高远而无法触及它的本质和灵魂,而内心评价很容易受到脏乱街头的视觉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许确实是行程过于仓促。“走马观花”至少还有马力的加持,完全靠脚步丈量的话只能如蜻蜓点水,激不起可以改变认知的片片涟漪。

游记未完待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及资料:

1.《图说西方建筑简史》,佐藤达生(著),计丽萍(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佛罗伦萨史》,马基雅维里,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

3.《美第奇家族:欧洲最强大家族缔造权力与财富的故事》,保罗·斯特拉森(著),林凌等(译),机械工业主办社,2016年版。

4.《英国史》,大卫·休谟(著),刘仲敬(译),吉林出版集团,2012年版。

5.《布鲁内莱斯基的穹顶——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传奇》,罗斯·金(著),冯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6.《圆顶的故事》,罗斯·金(著),吴光亚(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三十二个展览:印象派全景》,上海博物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 《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高更(著),马振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9. PIERRE-AUGUSTE RENOIR, Peter H. Feist,TASCHEN GmbH, 2016.

10. 《色彩的性格》,爱娃·海勒(著),吴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11. 《西方美术史文献选集与梳理》,蒋永青、朱俊(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认识建筑》,马可·布萨利(著),张晓春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文艺复兴美术史》(视频课程),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0年。

欧洲旅游8天论文

在古人看来,旅游也许是件稀罕的事。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出门远行着实是一件苦差事。因此没有什么人会选择去“旅游”,除非迫不得已。

但是在现代,这都不算什么。交通便捷,旅游业发达,配套设施也完善……在今天,旅游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假期里,谁不想去异地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呢?

只是,旅游次数多了,问题也多了。

中国身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然旅游的人也多。只是这批数量庞大的游客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正在给祖国涂上污点。

今年暑假,我去了一趟韩国,所到之处无不让我触目惊心:商场里充斥着高分贝的说话声,一不留神一只脚就会在混乱中被狠狠地踩了一下;购物街上,满地都是用过的纸杯、竹签、纸袋;景点草坪上被践踏出来的“小路”……

没错,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游客的“杰作”。不仅是在韩国,别的国家也是如此:吵闹的游客,珍贵文物上的“到此一游”,不听劝阻反而和管理员争执……

怪不得说咱中国游客是“吵闹的中国人”。堂堂礼仪之邦,竟如此饱受诟病!中国人真的希望外国人把中国看作不文明的国家吗?

那肯定不行!但是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就如同我们一直在说的那样:把声音降低一点,垃圾丢进垃圾桶,“到此一游”也不要刻……仅仅是这样一点微小的改变,也足以让老外们对你竖起大拇指了。

文明旅游,从一点微小的改变开始!

欧洲旅游8天论文

今天,风和太阳是美丽的,秋天是明亮的。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去衡山秋游。

我们轮流乘公共汽车到达目的地。在路上,我们看到金色的海浪从稻田升起,这是一个丰收的景象。哦,天啊!随着收获季节的临近,我们都欢呼起来。

二十分钟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看,广阔的竹林郁郁葱葱,遮住了阳光。河水清澈见底,反射出绿色的竹子。它真的风景如画,令人愉快。

活动开始了。我们玩游戏,唱歌,跳舞,打羽毛球。这个节目丰富多彩,学生们玩得很开心。

夕阳西下,我们正离开让我们流连忘返的竹林。

哦,天啊!多美的秋天啊!

今天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绿树和鸟儿都非常美丽。在“最耀眼的民族风格”的动感旋律中,我们来到了武象山脚下。

一路上,我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

我开始爬山。我在那里看到了山和森林。小路两旁的松树傲然挺立。我不时能听到鸟儿的歌唱。声音如此清晰动人。“一,一,一,二,一”学生边喊边有节奏地往前走。有些学生在到达一半的距离前没有力气。饥肠辘辘的魏文俊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出书包里的面包,一口吞了下去,甚至还趴在曹若愚的背上让他扛着。就这样,我们一路说笑着,不知不觉来到山顶,环顾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坐落在小村庄里。看看你身后,啊!长长的队伍就像一条龙,看也不看就延伸到很远的地方。

学生们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但我们没有放弃。一些学生鼓励我们说,“天池快到了!”“努力工作!”“坚持就是胜利!”果然,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天池。每个人都冲了上来,把手伸进池子里玩水。湖面呈圆形起伏。然而,老师阻止了他。然后,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在草地上玩游戏和吃零食。青山绿水回荡着我们的笑声......

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无法去成武寺。然而,今天早上的旅行是愉快的。望着巍峨的武象山,我由衷地说:武象山,再见!

欧洲旅游8天论文

在寒假里,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温泉旅游。

在那的酒店的楼房就十分奇特:大堂在客房的上面!而且大堂是正常楼房的第一层呢,那么说,客房就是在地底下喽!怪不得汽车都停在酒店外面了呢!而且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酒店:里边的过道简直就是一个迷宫,过道从一条分岔到两条,再弯弯曲曲的乱饶一通,然后又开使分岔,让人觉得犹如进了一个大迷宫,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我可没有忘记我们来的目的:泡温泉。那儿的池子有大的小的中等的玫瑰的熏衣草的牛奶的薄荷的半冷半热的(一个池子,半边是冷的。半边是热的)等等等等。我们在暖暖和和的温泉水中舒服极了。我们有时在水中游泳,有时捞起水中的玫瑰花瓣,有时抬头看着满天星斗还有一些水池会给你做按摩(用小瀑布或一种喷水的管子往你背上喷水),还挺不错呢!

晚上,我们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准备休息了。但令我惊奇的是:我们的床都有米高!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床,不过床的弹性很好,可以和蹦蹦床媲美了哦!

第二天,我们用过一顿丰盛的早餐,便四处溜达起来。不远处,我看见几座房子,上面都漆上了漂亮的颜色;一排排高山立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一大片一大片的鲜花紧紧地挨在一起,盖住了大半个草地;还有一个大湖,围着一大圈芦苇

这是一个既美妙又快乐的旅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