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欧洲旅游(耶路撒冷古城)

个人学习 15 0

“和平之城”耶路撒冷游记

如何游览耶路撒冷老城区,取决于导游,以宗教划分。如果带队属基督教,会有基督教的游览方式;带队的是犹太人,会有犹太人的游览方式;带队的是_,会有_的游览方式。到以色列去旅游,不同导游,讲的故事、看的地方都会非常不一样。

老城区分成亚美尼亚、犹太、基督教和_四区,界限不是那么明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就到另外一个区了。老城区里的大街小巷,阡陌纵横,四通八达,街末巷口,可见各式各样的教堂,阿拉伯人经营的旅游商店。

耶路撒冷欧洲旅游

既然犹太人的异质性那么强,意见非常不统一,那他们是如何维持国家团结的呢?这次访问,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可能起到些作用,就是全民服兵役。以色列男的要服兵役三年,女的两年。全民服兵役成为连接来自不同地区犹太人的一个共同纽带。大家共同在一个部队里生活,培养组织纪律性同时,产生认同感。服兵役结束以后,加入预备役,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去重新训练。同共服兵役的经历,产生共同纽带,共同语言。

在以色列的这一段时间发现,以色列人的犹太人表面好像非常冷漠、粗鲁,讲话也比较直截了当。后来朋友说,希伯来语里祈使句比较多,就是英文里的imperative,都是命令式句式,所以听起来不太客气。犹太人开车也不太守规矩。耶路撒冷是山城,道路狭窄,上下坡陡,在朋友车里边,看着他左冲右突,坐得心惊肉跳。相对来说,上海人开车还是比较守规矩的。另外,希伯来语只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所以表面上觉得犹太人非常直截了当,不是那么转弯抹角。犹太人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办事都需要找人找关系。如果按照正式制度去办事,什么事儿都办不了。国家也不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够找到一些关系。

参观以色列国家博物馆时,碰到一队男女新兵也到博物馆来参观。进门的时候忘记关门了,守在博物馆门口的工作人员,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叔,非常不客气地训斥女兵要把门关好。那个女兵还是一个小女孩,面红耳赤,非常尴尬。感觉可能是全民皆兵,对军人没有太多的神秘感,穿着军装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所以守门大叔敢于训斥年轻女兵。

耶路撒冷欧洲旅游

1.圣殿山虽然有很多入口,但是非_只能通过西墙广场的南部联通桥进入到圣殿山区域。排队入口在从粪厂门进入的西墙安检口往南五十米。圣殿山开放时间有限,只在周一、周三的早上9:00-11:00开放,一定要提早排队。2.非_不能进入清真寺参观。

两千年前,耶稣曾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坚难地走过耶路撒冷的街巷,一步步走向刑场,然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殉难前走过的这条路,在基督教中被称为苦路(Via Dolorosa)。如今是基督徒的朝圣路,每个星期五下午3点,圣方济会的神父们都会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们走一遍苦路。苦路第一站是定罪教堂,最后一站是便是圣墓教堂。感兴趣的话,可根据下图走完全程。

耶路撒冷老城被城墙环绕,逛完老城后,登上城墙,遥望耶路撒冷的城市街景,也是不错的选择。城墙步道分为南北两段,北段步道可从雅法门走到狮子门,相对较长;南段步道可从大卫塔走到西墙,路程相对较短。

城墙徒步只有2个开放入口,但出口很多,游客可根据自己的体力自行选择出口。北部入口在雅法门后面,紧邻游客信息中心;南部入口靠近大卫塔。城墙徒步需要购买门票可在雅法门附近的游客中心购买。建议避开正中午去徒步,下午傍晚时分气温相对适宜。

锡安山紧邻老城南面锡安门。在《圣经》中,锡安山出现150多次,如今,攀登锡安山也是重要的朝圣路。山上的马克楼(Mark House/ Last Supper),传说是耶稣和他的门徒最后的晚餐的地点——这一圣经故事也因达芬奇的那幅名画而遐迩闻名;紧邻的大卫王之墓(Tomb of King David)是仅次于西墙的犹太圣所,每天来此膜拜的_挤满了窄小的墓室;圣母安眠堂(Dormition Abbey)传说是圣母玛利亚长眠和升天的地方,教堂的地下室藏有一尊圣母玛利亚安眠的木雕像。 

耶路撒冷欧洲旅游

1947年,《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分给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大概是万平方公里。经过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实际控制的区域几乎翻了一倍,达到万平方公里。以色列的国土呈狭长型,南北470公里,东西最宽的地方也就135公里,缺乏战略纵深。耶路撒冷市全境大约120平方公里,分成东、西两个区,西耶路撒冷是犹太区,东耶路撒冷为阿拉伯区。1967年之前,一条分界线把东西耶路撒冷分隔开来。1967年,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全境,原来的那条分界线上,建了一条轻轨。

刚到了耶路撒冷的朋友家里,放下行李,就去远眺耶路撒冷老城区。大部分的宗教遗迹都在耶路撒冷老城。老城位于阿拉伯人居住的东耶路撒冷,面积一平方公里都不到。到耶路撒冷旅游,可以从不同的地方远眺老城。朋友晚上首先带我去到他特别选择的一个地方,远眺耶路撒冷老城区。据他介绍,耶路撒冷城区至少要远眺三次,白天、晚上、傍晚,特别是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后来他白天傍晚都带我去同一地点远眺老城区。最美的就是日落的时候,夕阳西下,老城区在暮色中光彩熠熠,金光闪闪,所以耶路撒冷又被称之为“金色之城”,因为老城的建筑外墙材料都用当地的土黄色或者是白色的石料,耶路撒冷石料(Jerusalemstone)。一战后,英国从奥斯曼帝国接收巴勒斯坦地区后,规定耶路撒冷不管是高楼平房,政府部门、民用建筑、商用建筑,建筑外墙的石料必须统一使用Jerusalemstone,结果使整个城市的色调非常工整。

老城里到处可见不宽的圆形拱门,源于当地没有太多森林,缺少大的木料做横梁支撑宽大的门洞。走在老城区工整的石板铺就的的路上,不由想起小时候生活过的南市老城厢的石板路。

耶路撒冷欧洲旅游

老城区的犹太遗迹并不多,比较多的反而是基督教遗迹。基督区(ChristianQuarter),根据圣经十架苦路的故事,是耶稣背负十字架到他生命的最后终点,定罪背负十字架,受难死亡后埋葬的地方。整个十架苦路的遗迹一共有十四站,从一个圆形拱门“狮门”开始,每一个站点都有圆形金属板,标记耶稣在这里发生的事。

第一站是罗马帝国犹太行省总督彼拉多给耶稣定罪的地方。第二站,耶稣在这里被鞭打,罗马士兵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棘冠冕。第三站,是耶稣背着十字架第一次跌倒的地方。第四站,是耶稣在围观的人群中看到了他的母亲玛莉亚。第五站,耶稣不堪十字架的重负,一个叫西蒙的人帮助耶稣一起背负十字架。第六站,妇女维罗妮卡用面纱帮耶稣擦拭汗水。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第八站,耶稣安慰跟随他的女人不要哭泣。第九站,耶稣第三次跌倒。第十站,耶稣被剥去外衣。

最后的四站都在一个地方——圣墓教堂,这是基督教在耶路撒冷最神圣的一地方,耶稣是在那里被钉十字架受难、埋葬和复活。教堂遗址建立在耶稣受难300年后,那时候罗马帝国经接受基督教为国教。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巡游至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稣蒙难和埋葬处,建造一座教堂,即现在的圣墓教堂。

第十一站,耶稣在这里被钉上十字架。第十二站是十字架矗立的地方,也就是耶稣最后死去的地方。

第十三站,耶稣的尸体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放在了一块石头上,他的母亲玛莉亚为他的身体涂抹着药和油。现在这块石头,是否就是当时耶稣被放在上面的那块石头?无法考证。这块石头周围有很多信徒,都想亲吻一下这块石头。

第十四站,是耶稣墓穴的所在地。我们去圣墓教堂的时候不是旅游旺季,但还是人山人海,排队看坟墓。坟墓其实就是一个很小的洞穴般狭小的空间,一般只能进去一两个人。我们走这条路线的时候逆向,先到圣墓教堂,然后一路返回到第一站,如此人流不是太多。

基督教区的耶稣十架苦路形成于公元八世纪,是否真的是当时耶稣经历的十架苦路?各个_看法不一,基督教新教就不认可这个说法。其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的历史考古意义。这里是基督教的圣地,各个派别都要在耶路撒冷占山为王,老城这一带有各种各样的教堂,分属亚美尼亚教会、_会等。各个教会在这里建立教堂,建立和耶稣的联系。老城区并不是很大,所以很多后来的教会只能在城外找个跟耶稣有关的地方建教堂。驾车经过一个地方,旁边有个教堂,外表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朋友说,这个教堂声称耶稣背的十字架的木料就取自于这块地的树林。如无法建立与耶稣的联系,就寻求建立与耶稣母亲、外公外婆的联系。有一个教堂叫圣亚纳教堂(法语:EgliseSainte-Anne),建在原来罗马帝国的一个浴池旁边。根据圣经,这里是耶稣洁净麻风病的地方。圣亚纳教堂兴建在圣母玛利亚的父母约阿希姆和亚纳住所的原址。每一个旅游团队进去参观的时候,都会排成一队,唱赞美诗。没有任何音乐伴奏,因为建筑结构特别,音响效果非常好。

尽管耶路撒冷大部分的宗教遗迹和基督教有关,但现在以色列的基督徒人数不是很多,主要是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很多人都觉得阿拉伯人就是信仰_教的_,其实留在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有不少是信奉基督教的。以色列基督徒占总人口大概不到2%,里面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以色列建国经过历次战争以后,大部分阿拉伯_逃离,但是大批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留了下来,所以以色列国民中的阿拉伯人有很多是基督徒。这是一个非常特殊,尴尬的群体,生活习惯、种族上,更靠近_,但是信仰比较靠近犹太教,所以两边都不待见。

耶路撒冷欧洲旅游

在以色列旅游,有一个名字是绕不开的——希律王KingHerod。希律王是罗马帝国授权的犹太国王,他其实不是犹太人,而是当地的一个土著家族,不知道什么原因皈依了犹太教,所以犹太人说他是半个犹太人。他和罗马帝国的渊源在于希律王的父亲曾经救过恺撒,所以家族被罗马帝国授权统治犹太地。希律王对耶路撒冷重要的贡献是建筑,其人是一个基建狂魔,耶路撒冷不少重要建筑都是在他主持下完成的,如第二圣殿,哭墙等。因为害怕别人刺杀或者暴动,在耶路撒冷周围建立了很多堡垒和行宫,作为避难所。希律王个人历史也非常精彩,据说娶了十个老婆,生了很多孩子,而且杀了企图篡位的孩子。剧情狗血程度,绝对不逊于莎士比亚戏剧。如果莎士比亚掌握这些素材,或许可以创作出更精彩的剧目。

这次去了两个有关希律王的遗址。一个在耶路撒冷以南12公里的一个行宫,考古发现他的墓地就在那里。另外一个往耶路撒冷东南开车一小时左右,死海旁边,一个叫马萨达国家公园的地方。死海在海平面以下400米,马萨达山的净高度不足500米,因此山顶仅高出海平面50多米。2000年前,希律王在这里建了一座雄伟的宫殿。宫里应有尽有,有储粮的地方、蓄水池和防卫措施。公元70年,耶路撒冷犹太人爆发了一次反对罗马帝国的起义。当时罗马人还没有接受基督教,想在耶路撒冷圣殿供奉罗马皇帝,引起了犹太人的反抗。遭到罗马帝_队镇压,一部分幸存者,来到了马萨达宫殿,一直坚持到公元73年左右。罗马总督带领罗马军团,设立了八个营地,包围了马萨达宫。坐缆车上山,从山顶往下,可以看到当时罗马军团的营地遗址。剩下的犹太人最后觉得突围无望,又不愿死在罗马人手里,最终决定全体自杀。由于犹太教不允许自杀,所以他们用抽签的方式选了十个男人,先让这十个男人把自己的妻儿杀掉,再杀死其他所有人,最后剩下的十位里面再抽出一位,让他杀死其余的几个人,然后最后一个人自杀。有两位妇女和五个小孩躲在一个蓄水池里,幸免,后来被罗马军队俘虏。其中一位妇女向犹太历史家学约瑟夫斯描述了经历的事情,才使这个故事得以流传下来。

公元70年左右,是犹太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大起义,直到1948年建立以色列国,才有了犹太人的大回归。因此,这个地方成为一个以色列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旅游参观的时候,正好有一批高中生大小的孩子在那边活动。

来去马萨达国家公园的路上都要经过死海。回程的路上,下午四五点钟太阳落山的时候,死海的景色非常美丽。因为有丰富的矿物质,海面呈现出浅蓝绿色,和四川九寨沟的湖水颜色比较相似,不过死海的面积要比九寨沟大得多。之所以称为死海,是因为它只进不出。死海水源来自约旦河。但约旦河上游的黎巴嫩、叙利亚以及以色列大量利用约旦河进行农业灌溉,流入死海的水越来越少,海平面下降,有很多地方已经露出地表陆地。从马萨达国家公园的山顶往死海看,可以发现裸露出来的地面已经把死海分割开来。以色列人都担心,可能用不到多少时间,死海就会全部蒸发掉。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术世界领先,他们希望打通一条隧道,把地中海的海水通过淡化技术处理,连接到死海。不过工程量较大,一直有争议,到现在还没具体实施。据说2018年以色列批准了这个计划,但到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实行还不知道,死海前途未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