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虫子钻皮下
乘客在维多利亚线发现臭虫
这种生物,如今在欧洲几乎无人不知。臭虫危机更是漂洋过海,来到了亚洲——11月初,韩联社报道称,韩国17个城市也有臭虫出没。数量不大,但政府和民众纷纷忙活起来,动用各种科技手段除虫害,试图消灭宿舍、家里和公共空间的不速之客。
隔海相望的日本也紧张了起来,11月底,日本时报也报道了专家的警告:随着游客增加,日本迟早会沦陷。
一只小小的臭虫,竟给全人类带来了一次想象不到的公共卫生危机。
欧洲旅游虫子钻皮下
法国巴黎,排灭虫工作人员熏蒸法灭虫 / 东方IC
巴黎奥运会举办在即,法国政府也不得不紧张起来。质疑提出不到一周,政府专门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臭虫危机。法国_长克莱芒·博纳日前表示,政府将进行一次春季大扫除,确保法国公共交通系统在奥运会前得到妥善处理。
棘手的臭虫危机,让巴黎人忧虑起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环境;眼下,巴黎的褐鼠数量约为400万至600万只,今年年中巴黎宣布研究人鼠共存的办法;明年夏天又将是白线斑蚊肆虐的季节。对此,《巴黎人报》调侃称,“臭虫、老鼠、白线斑蚊”会是破坏奥运的“引爆组合”。
欧洲旅游虫子钻皮下
法国火车上的臭虫
乘客们害怕沾上臭虫,大家都默认站着搭地铁和火车。一些参加了巴黎时装周的KOL和博主也自称被臭虫攻击和叮咬。臭虫肆虐酒店的床单、被罩,Airbnb短租屋也有它们张狂横行的身影,甚至餐馆也不能幸免。社交平台上很容易就能搜到法国人上传的图片和视频。
学校也受到了牵连。最开始,法国有两所学校因臭虫出没而关闭,接着,陆续又有十多所学校陆续关闭,消毒团队进入,对校园进行彻底消毒。
臭虫英文名是bedbugs,又称为床虱,它经常钻进床垫、衣服等各种织物里。这原本是一种体长不足1厘米的椭圆形小虫子,通常为红褐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臭虫的危害在于以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血液为食,是寄生昆虫的一种,会给人带来瘙痒、过敏等症状。未吸血的臭虫身形扁平,但吸过血后体型变得肥大。
欧洲旅游虫子钻皮下
社交网络上,人们晒出的被臭虫咬伤的图片,让更多人陷入了恐慌
英国《卫报》报道了一名22岁的学生,黛拉·皮尔,她称:“我真的非常害怕……臭虫这个事儿折磨了我一天。”
31岁的塞万提斯在去工作的路上,会担心地下到处都是臭虫,为了不被叮咬到,“不坐在公共座位上,而是站着,或干脆坐地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臭虫,成了不少人心中的阴云,这带来了额外的恐慌。害虫防治网站创建者贝齐厄说,一些忧心忡忡的房主打来电话,但他们发现,这些人所提到的问题里,有四分之三并非臭虫引起的。
而相隔甚远的亚洲,也似乎不得不面对臭虫危机和恐慌蔓延。
近段时间以来,韩国各地臭虫投诉接连不断。韩国政府相关部门消息称,截至11月6日,全国17个市、道共收到30多起关于臭虫的投诉。韩国官员表示,这些臭虫,可能是往返欧洲的游客带来的。
韩国政府把11月13日-12月8日定为臭虫重点防治期,在此期间,各地方政府每周制定一次防治计划,并在政府会议上共同盘点防治工作,其中,首尔市政府为此紧急拨款5亿韩元(约274万人民币)。
欧洲旅游虫子钻皮下
埃菲尔铁塔附近堆满垃圾 / 视觉中国
此次罢工更是激发了原本尚未解决的人鼠矛盾,散落巴黎的厨余垃圾成为了老鼠们的天堂,它们结伴散步和觅食,入夜后出没的数量更是“多得吓人”。
据统计,在巴黎,平均每个人家里有只老鼠,这使得巴黎成为世界上老鼠泛滥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老鼠带来的健康威胁人所共知,为了解决鼠患,巴黎每年花费约150万欧元灭鼠,但是多年来,这些啮齿动物仍然在不断繁殖。
在法国街头出没的老鼠
经历多年的灭鼠行动失败后,今年6月,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领导的政府在一次市议会会议上宣布,未来人们将尝试与老鼠更好地共处。在市长的建议下,副市长苏里斯决定成立专门研究“人鼠共存”问题的委员会,找出“对巴黎市民而言既有效又不会过于影响生活的应对策略”,副市长还称,正邀请公共卫生专家参与论证“人鼠共存”的可行性。
难以彻底解决的鼠害问题,也和臭虫问题的困境很类似——人类卫生环境整体上的恶化,自然滋生了各种虫害,而新的问题,又沦为左右拉锯的政治议题,悬而未决。这一切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浪漫之都巴黎,无疑是现代都市文明中公共卫生制度最糟糕的样本之一。而当下,这座城市正全力迎接2024年奥运会,巴黎人将如何解决这次臭虫危机,面临着全世界的目光注视。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东方IC,部分来源于网络
欧洲旅游虫子钻皮下
公共卫生危机
11月以来,中国香港也传出发现臭虫的新闻。香港虫害控制从业员协会旗下的灭虫公司发出数据,近日接获的市民查询飙升近四成,11月初的某个星期接近50宗。
根据推测,由于韩国是香港市民的热门旅游地之一,因此臭虫绝对有机会随着飞机等交通工具传至香港。
公众更关心的问题是,中国内地会否受到这一轮“臭虫攻击”的影响?
其实,臭虫一直存在于中国不同省份,曾经的“除四害”运动里,臭虫就曾被列为其中一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胡云峰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一直都有臭虫分布,但是从广州的临床接诊情况来看,多年来都没有接诊到集中、大规模的被叮咬患者。
从历史和地理因素来看,这一轮臭虫危机首先出现在法国,有着某些不能忽略的“必然性”。
法国昆虫学家贝林格指出,过去数十年来,包括滴滴涕(DDT)在内的杀虫剂被用于消杀臭虫,起到了很好效果;但后来人们认识到了DDT对环境的危害,所以,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多个发达国家禁用DDT,转而采用更温和的杀虫剂。
法国尤其突出,法国政府甚至建议杀虫公司使用非化学方法消杀,采用高温或者冷冻方式物理清除臭虫。
温和的杀虫剂,让臭虫产生了抗体。物理清除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臭虫生长自然就肆无忌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