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生来非洲
2018年5月9日当地时间6点左右,经过10来个小时的奔波,终于落地,因为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到遥远的非洲来工作生活,所以对这里充满了好奇,甚至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印象里的非洲都是什么样。但内心更多的是忐忑,毕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举目只有一个年纪与我父母一般大的表哥,都不知道能有多少见面的时间,而这表哥也是我第一回见到,在此之前,完全没有交集。当飞机开始降落时,这5个小时的时差,据此算了下国内时间,已经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多了,而此时看着外面这东非高原的天空,才微微亮。下了飞机,感受到阵阵凉意,甚至是冷。幸好来之前查过天气,说这里四季如春,天气较为寒冷,于是带着外套来,下飞机就派上了用场。
欧洲女人在非洲旅游
之后跟着人群找领取行李的地方,找出关口。我这蹩脚的口语原来在国内是不敢说出口的,但是到了这里,不管是要找取行李的地方,还是问路,都必须开口用英语,壮着胆子勉强说了几句之后,到了海关,排队的时候,也很忐忑,因为即将面对的是专门问问题的海关人员,出关时,也遇到一点点小麻烦。
排队时,来接我们的同事就已经开始催我了,接了好几个国际长途,我都只能说还在排队。拿到行李之后,我哥的行李被要求开箱检查,又耽误了一些时间。出了机场大门,颇费了些时间找那位同事。为什么难找呢?因为她等不及要回去工作,所以最终是把司机留在了机场,几经波折,总算是在午饭前坐上了去办公室的车。
欧洲女人在非洲旅游
实际上第一天的时候,跟他们都挺有距离的,他们都经过了一年多的磨合,都是很好的关系了,而我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我并不能很快速的和人打成一片,我不知道该怎么融入他们。此时我的室友就充当了这个带我融入他们的角色。
当天晚上,到了晚饭时间,就看着他们,说要出去吃饭,但是一开始没有叫我,我自己就在家里吃了晚饭。等到大概半小时之后,财务部的回来了,他们就说下楼,去抓范儿吃泉水鸡,或许是突然想起了我,所以就说要叫上我,我的室友就积极的跑来了。想着这或许是融入的一个方式,他们都出去吃饭,而我不去的话,时间长了会觉得格格不入。所幸抓范儿离得不远,他们就说走路去,几个人一起,也没什么好怕的。一路无言,到店以后,倒是颠覆了我的想象,原来这里竟然也有中餐馆,也有火锅,麻辣香锅等等。席间听他们讲工作、生活、八卦、美食等等之类的事情,偶尔也会问问我,为什么来埃塞,查下户口这样的事情,不过那又哪里重要呢,不过是为平淡的生活增添点乐趣罢了
而后一顿饭吃下来,人均500比尔,算了算,这消费水平真高,而且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每天都出门吃饭,又不得不出去,这期间基本上跑遍了这里的中餐馆,比如中国城、新疆饭店、抓范儿二店、龙城食府、王雪理发店(实际是一个饭店,二楼上面才是理发店,因为好找,所以是这个名),也去了一些当地餐厅,快餐店,慢慢的也算是靠吃这一项融入了他们。不过大家的口味都差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是以川菜为主,在这方面并没有产生不好的效应。
革命的本钱-健康问题
在来埃塞之前,查到最多的一点是,这里经常爆发疟疾、霍乱、黄热病之类的流行性疾病,且当地医疗水平落后,因此出来之前最好是打上疫苗,于是几经波折,终于打了黄热疫苗,还有霍乱好像是口服的药,但我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吃。
埃塞俄比亚地处东非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或许有一部分人从国内平原上来,会经历高原反应及其他的水土不服的事情,但我身体强壮(仅仅在这一方面),并未遭罪,我哥也没有,这让我挺欣慰的。
在这里的第一次生病,不是感冒,而是拉肚子。当天早上7点多在肚子疼痛中醒来,以为就是普通的拉肚子而已,并未放在心上,到了中午就随便吃了点饭回去躺下了,到下午了依然不见好转,于是就跟同事说,附近有没有中国医院之类的,我拉肚子,同事说看到我都已经脸色苍白,不太对劲了。他们因为身体素质都比较好,没有怎么去过医院,所以都不太清楚,后来还是财务部的同事说,她知道哪里有,就安排了司机带着我去医院,七拐八拐的,总算是到了一个比较隐蔽的中国诊所里,进去之后墙上贴了有医生简介,宋大夫,一位在这里行医数十年的医生。
接诊我之后,询问病情,就说,你这情况,我给你做个大便检测,我就躺在了病床上等待结果,结果出来后,他说跟他想的差不多,就是被双重感染,一个是肠胃,一个是阿米巴感染,说完就开始安排给我输液,他尝试在手背上给我输液,但无奈拉肚子拉的严重脱水了,根本找不到可以扎的血管,于是换成了在胳膊上输液。说要输3袋,也不知是输了多久,肚子又疼起来,告诉医生要去上厕所,就只我自己,所以他扶着我去厕所,结果没走两步,腿脚已经不听使唤,大脑也基本上不受控制了,都快躺地上了,医生连忙把我扶到了病床上,此时我又感觉异常寒冷,医生后面又给我赶紧倒了热水,又问我是不是没有吃饭,我说吃不下,他于是又给了我点吃的,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渐渐的不冷了,肚子也不疼了,算是缓了过来。
连续输液五天,最后花了1500人民币,因为他可以收人民币的。再后来感冒,也没有这么严重过了,不过也是输了好几次液,在这个健康问题上,实在是花了好些钱,这些公司都是不承担的,全部自己承担,并且公司里也没有常用药品。后来在想起来这个病的时候,病从口入,前一天晚饭后我只是吃了富二代做的抹茶千层而已,但也无法证实起因,毕竟大家吃的都一样,只有我出了问题。
往后,因为身体素质差,总是受点凉就感冒,也为在埃塞的中国医院“贡献”了好多钱,再后来,一栋楼里来了其他公司的,大家都一起吃饭,所以时间长了就混熟了,中间有两个朋友喜欢健身,当时还没有疫情,于是就突发奇想组队,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去健身房健身,健身是每天晚上下班后,那时,每天都在期待下班后去健身房,一方面是锻炼,一方面是给自己解压,繁重的工作,总是让人压抑,总是要有个方式去缓解的。
健身以后,身体素质得到了提升,精神面貌也好了许多,也收获了更多的友情,不过健身期间的故事,那又是另一个开头咯。
欧洲女人在非洲旅游
而Europ Assistance和Ipsos一起在2022年对来自15个不同国家的1,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2%的法国度假者会独自去度假冒险。
这些种种都说明,随着女性在社会和经济上的解放,未来女性独自旅行会是大趋势。
想要独自旅行的目的和初心有很多,可能是想花时间重新了解自己;可能是不想依赖任何人,走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可能是受够了退让,想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跟着自己的节奏前行;也可能是单纯想要认识新朋友,发现新的可能……
总之,独自旅行往往是一生难忘的经历,但保证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事。
为此,每一年,行李寄存机构Bounce都会为决定独自出行的旅行者制定最安全的目的地排名。
这项排名会参考各种不同的标准,例如当地遭受伴侣暴力行为的女性比例,或是凶杀案中的女性受害者人数,但最重要的是,Bounce收集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还有独自旅行的女性的意见,了解她们在当地夜间独自旅行时的安全感,以及她们对家庭暴力的感受。
此外,Bounce还贴心考虑到了当地谴责袭击女性的法律以及性别不平等指数,争取不遗漏任何与女性安全相关的因素。
今年,根据这些标准得出的结论,欧洲被证明是单身女性旅行者的最佳目的地。
在这份榜单中,西班牙位居榜首。
Bounce给出的理由很充分:西班牙已经把打击暴力侵害女性行为看成了一项真正的挑战。早在2017年,西班牙就出台了290条打击性别暴力的措施,在五年间预算拨款10亿欧元。
过去二十年来,这个国家被杀害的女性案件数已从2003年的71起下降到了2022年的49起。
与此同时,西班牙内政部还研发了一个名叫VioGen的家庭暴力监督和跟进体系,这是一个复杂而创新的数据库,供全国执法机构使用,可以识别所有因袭击事件而向警方报警的受害者。它会不断更新,评估危险级别和警方要采取的保护措施。这些对于独自旅行的女性来说都是非常放心的。
排在第二位的是挪威。根据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挪威除了有机会看到北极光外,那些访问挪威的女性都表示在夜间感到非常安全。
还有,挪威在性别平等方面也获得了最高的分数,足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性别歧视言论。
第三名是荷兰,Bounce网站表示,这里是对所有性别来说都非常安全的地方,犯罪率很低,其中女性凶杀率为每10万居民例。
第四名是爱尔兰,这个国家68%的居民都表示,即使是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害怕独自外出;
排在第五位的是奥地利,它不仅以其无与伦比的安全而闻名,也因颁布了多项打击暴力侵害女性行为的法律而闻名。
当然,有好就有坏,对不安全感的恐惧也可能让那些第一次独自旅行的人避开一些国家。
像是秘鲁、 玻利维亚 、墨西哥和哥伦比亚这些拉美国家的形象就不太好,评价都相对负面;还有人们对_国家也存在很多偏见,不太愿意前往。
不过,安全并不是女性独自旅行要考虑的唯一条件,价格、目的地的吸引力以及交通的便利性都在她们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话说回来,最好的目的地永远是那些让我们梦想已久、真正想要去的地方啊。
Ref:
文|闪电
点「赞」「在看」为我们打call ▽
欧洲女人在非洲旅游
出了机场大门的第一眼,这里竟然是首都?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其实下飞机的时候就感觉到机场很小了。办公室是在市中心,距离机场仅10来分钟的车程,沿途,只有一条路是好的,其他路都烂得不行。这城市建设,还不如我们家县城。
道路两旁,有高楼,有类似烂尾楼的楼,有低矮的铁皮房,同一条道路,有的是沥青,有的是泥地,雨水积在坑里,路过能溅起污水来。难以想象,这是首都,并且是市中心。只要是在建的房子,外面一层撘的都是看着特别细小且不能保护安全的木头,偶尔也有人上面干活,一点防护措施都没有。马路边人行道上,有人就那样躺在地上,随便找块布就盖着,甚至没有布。大人小孩儿都有,教堂附近会更多一点。
大约10来分钟后,我们就到达了办公室,同事带着我看了看住宿的地方,放下了行李。因为我是来接替这位同事也是我室友的工作的,所以我就留在了亚迪斯办事处,而我哥,到了把一些给公司带的东西放下之后,就安排了司机把他送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园区工厂里,至此以后,2年内,见过他的次数屈指可数。
4埃塞俄比亚之生活
欧洲女人在非洲旅游
简单安顿了下之后,问到了wifi密码,给家里报了个平安,一切安好,也免去了他们的担心。接下来,见到了其他的两个同事,简单的打了个照面后,去另一栋楼里,见了总经理,交代了下工作。我就回到了住处。此时办事处是工作生活一起,主要是销售、行政一起办公。因为业务需要,又在另一栋商业楼里租了一个办公室,为总经理和财务部所用。而后,实在是腰疼,特别累,看也没什么事情,我就休息了下。简单吃过午饭后,行政部同事就安排让我师父带我去办理电话卡,姑且称为我的师父吧,她实在是忙,说了一两个小时,也没时间带我去,说找个当地人跟我去。正好当天也有一个刚入职的当地同事,于是销售部的同事就安排了他跟他一起去。
当天去的时候,比较晚了,也不知道有多远,身上也没有钱,就只能走路去,一路走一路用蹩脚的英语跟人聊天,词汇量少,说着说着就卡壳,就还是那么尴尬的边走边聊天。室内的时候,冷飕飕的,出了门,就是艳阳天,紫外线特别强,就那么暴晒了10多分钟,总算是到了营业厅。人特别多,挤得密密麻麻的,整个屋里充满了当地人身上特别的味道,就那么排着队,后来办好了。拿回去发现卡太大了,国内都是特别小的芯片卡了,于是就自己剪,一下剪坏了,就这样,报废了第一张电话卡。
第二天,我告诉室友我的电话卡坏了,用不了,还得去办,但是当天上午当地同事都被安排出去工作了,我就自告奋勇说,自己去办,其实还是比较忐忑,毕竟英语水平摆在那里,沟通都还有问题的。依然没有车的,所以还是走着去的,去了就傻傻的在那里坐着排队。排了老半天办下来了,但也不敢自己剪卡了,也不知道哪里可以剪。就回去了,等到了下午再找当地同事带我去了剪卡的地方,总算用上了当地的3G电话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