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设计——亚洲文明
谈及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期待,巴阿明表示,只要参与者们保持积极的态度,那么就好像是各种化学元素遇到了催化剂,结果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对话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共识,而共识就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当然,这个共识应该包含知识、经济、政治等诸多层面,这样才会牢固。”
近来,有美国官员重提“文明冲突论”,结果遭到了广泛质疑。《华盛顿邮报》网站刊登文章称,许多人对该言论深恶痛绝。彭博新闻社网站指出,这种观点认为世界已经到了一种基督教西方与其他文明相对抗的状态,这个概念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都可能适得其反。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文章指出的,“文明冲突”的视角包含对其他文明的贬低和压制,同时也有明显偏向,聚焦冲突而忽略文明之间的借鉴与融合。
事实上,“和谐”、“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提倡的理念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越来越多人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促进文明相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支撑。
韦珍玉认为,中国儒家“和谐”理念尊重人类生存的价值观,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特别注重尊重和保障人们的生存能力,倡导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对待他人。这种文明体现的是亚洲智慧,其“相互依存、分享喜悦、共担悲伤”的诉求,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和平发展,合作互利共赢”的文化基础。
智利圣托马斯大学校长哈伊米·瓦特认为,文化是可以共融共通的,可以求同存异的。只有找到共通的文化层面,才能建设更和谐的世界。
韩国龙仁市市长白君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以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推动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
正如韦珍玉所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对话和相互交流”本身就是“和谐共处”的最好体现,是中国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宝贵贡献。
历史高考欧洲旅游
试题分析:
(1)由图可以看出:亚洲鲤鱼主要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由于亚洲鲤鱼喜逆水,因此其扩散方向:由河流下游向上游扩散,由干流向支流扩散。
(2)亚洲鲤鱼食量大,密西西比河流域水域面积大,水质好,水草等食物多,利于亚洲鲤鱼的大规模繁殖,亚洲鲤鱼体型较大,生性好斗,作为外来物种,缺乏天敌;美国人不喜食亚洲鲤鱼,没有人类的大量捕捞。
(3)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可行或不可行,只要理由合理都可。
答可行理由:芝加哥运河是连接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唯一水道,建大坝可以隔开入侵通道,防止鲤鱼向上游河道入侵;美国经济发达,资金、技术条件好,建巨型堤坝不是问题。
答不可行理由:建巨型堤坝投入大,耗时长,等堤坝建好,亚洲鲤鱼早已入侵五大湖区;建巨型堤坝,隔断了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的水运系统,增加企业运输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
考点:主要考查美国地理环境特征与生态环境特征。
历史高考欧洲旅游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历史高考欧洲旅游
【分析】
该题以亚洲象生存范围的变化考查生物数量跟周围地理环境变化的关系。
【详解】
(1)结合图示信息,与1975年相比,2014年亚洲象的分布范围明显减少,不再成片连续分布,分布位置还是主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地区,具体是仅存于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分布范围明显缩小;生存环境破碎,呈块状。
(2)根据文字材料,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争抢了亚洲象的生存空间,具体是破坏原始森林,大规模种植橡胶、茶、玉米等作物,使亚洲象的生存空间缩小;该地区人类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造成亚洲象种群隔离,栖息地破碎。
(3)亚洲象数量未急剧减少的原因是从亚洲象的寿命长,出生率较高,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和人类捕杀减少等角度分析,具体是生态廊道促进小种群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保证亚洲象的生育率;亚洲象寿命较长,种群隔离产生的效应短期内表现不明显;亚洲象食物来源广泛,喜食玉米,对环境容忍度高,适应性较强;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当地群众保护意识提高,人为捕杀减少。
历史高考欧洲旅游
“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柬方院长苏碧娜近日表示,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巩固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她期待亚洲文明通过对话交流,汇聚共识,促进对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
伊朗艺术家纳思霖·达斯坦表示,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可以成为所有亚洲文明“走出去”的一个桥梁,向西方传递东方的文化和艺术。这对于重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组负责人韦珍玉也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宝贵贡献。她指出,作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类需要和平与和谐,而“相互交流”是达成人类和平与和谐的第一步。中国发起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给了我们“坐在一起对话”和“相互对话交流”的机会。
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伊方院长巴阿明则指出,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两河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等几大古文明皆产生于此。数千年来,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如今我们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较为高级的社会发展水平,我们是时候面对面深入交流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