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之欧洲西部知识梳理
(1)水果、花卉、蔬菜;全年降水不足;雨热不同期
(2)欧洲的城市化水平高,为该地区的时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达的交通运输,交通便利;冷藏保险技术的广泛运用
(3)法国:距欧洲腹地较近,货物运输便捷;科技力量强,工业基础好。
西班牙:西班牙在欧洲较其他地区纬度低,热量充足,成熟期早,上市早;主要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有利于种植果蔬。
【解析】
本题以环地中海沿岸地区为背景,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时鲜业”主要就是指时令蔬菜、水果、鲜花等产业,这些产业的特点是季节性强、不易保鲜储存。该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少雨,水资源不足,制约农业的发展。
(2)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该地位于欧洲,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数量多,消费量大,为该地区的时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设施完善,发达的交通运输,有利于产品的运输;随着技术的发展,冷藏保鲜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农产品的保鲜。
(3)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相比西班牙,法国位于欧洲的腹地,距离市场更近,货物运输便捷,运输成本较低;发达国家,技术发达,农业科技力量较强,工业发展较早,工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西班牙位于南欧,纬度位置较低,属于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农产品成熟较早,上市早,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农产品的品质较好;气候条件有利于果蔬的种植。
综合自世界地球之旅、司马地理工作室等
欧洲西部初中地理教案
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
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
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随着人类活动在高寒积雪山区的逐渐增多和全球气候变暖,暴露在雪崩危险之下的人口及基础设施日趋增多,雪崩的风险显著增强(郝建盛等,2022)。雪崩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逐渐增多。据推测,全球每年都要发生数万起雪崩,美国每年因雪崩致死的平均人数超过了地震和泥石流。喜马拉雅山西段每年因雪崩死亡的人数达40人。我国近年来仅天山地区每年因雪崩造成的死亡人数就达10人(除多,2022)。
1970年5月31日,秘鲁安第斯山最高峰瓦斯卡兰山因地震诱发的巨大雪崩造成 2 万人死亡,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雪崩灾害(除多,2022)。
1991年1月3日,我国云南梅里雪山发生雪崩事件,17名中日登山队员全部遇难(除多,2022)。
2014年4月18日和10月14日先后在尼泊尔一侧的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安纳普尔纳峰附近发生的雪崩,分别造成16人和43人死亡(除多,2022)。
2015年4月25日, 级尼泊尔地震波造成珠峰山体晃动,引发致命雪崩,造成23人丧生(除多,2022)。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这种雪崩的始发流动雪量较小,随后以梨形扩大雪崩规模。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种雪崩的规模的缓慢扩张。此现象最易发生在降雪中或降雪刚结束时。雪崩中流动着的雪,其内聚力很弱,所以在雪崩始发点的雪块裂纹并不向两边扩展,与板状雪崩不同。
较为陡峭的坡度是激发这类雪崩的必要条件。干燥的松雪雪崩,伴随着雪崩气流,以其毁灭性的力量冲击着广阔雪原, 有时甚至能够冲下山坡后再冲上对面的另一侧的山坡。松雪雪崩的破坏力来自雪崩气流。在其轨迹上的一切物体,如森林、建筑、户外活动者都将受到摧毁。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意大利的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是意大利的“工业三角地带”,全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意大利的新兴工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这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及国内外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区。为了同西北部的传统工业区和至今工业化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区别,人们把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称为“第三意大利”。
特点: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或实行家庭包工,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大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形成网络,成千上万的中小型企业独立经营,密切协作,实现规模经济生产。和我国温州地区的工业有一定相似性。
(五)芬兰——千湖之国
1、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国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有三分之一的区域处于北极圈内,与冰岛同属世界上最北的国家。因为它的国境内有大大小小湖泊18.8万个,占国土面积的10%,素有“千湖之国”之称。最大的湖是西南部的塞马湖,其余较大的还有派扬奈湖、伊纳里湖和皮埃利斯湖等。
2、另外诺基亚的起源于芬兰的一条河——诺基亚河(Nokia River)。
3、芬兰69%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其森林面积达2600万公顷,人均林地5公顷,居世界人均林地的第二位。所以芬兰的造纸业也闻名于世。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①分布:温带海洋性气候以东及伊比利亚半岛内部。
②成因:距海较远或地形阻挡,造成降水减少。
a:马德里:冬雨较多些。
冬季因地势较高,使来自大西洋吹来的暖湿西风气流不能进入高原,故降水较少,同时,受地形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小,冬季最低月均温可能在0℃以上;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故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b: 华沙:夏季降水略多。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雪崩是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m/s,随着雪体的不断下降,速度也会突飞猛涨,一般12级的风速度为33-35m/s,而雪崩将达到97m/s,速度极大。
雪崩与滑坡、泥石流和冰崩类似,是一种由重力驱动的地表流。雪崩的形成起源于易断雪层的剪切压缩破坏。多数雪崩从形成到释放包含诱发雪层剪切压缩破坏、裂隙扩展、断裂积雪差异性滑动、积雪加速滑动、积雪滞留和停滞滑动等多个过程(郝建盛等,2022)。
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积雪太厚。积雪经阳光照射以后,表层雪溶化,雪水渗入积雪和山坡之间,从而使积雪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与此同时,积雪层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向下滑动。积雪大量滑动造成雪崩。此外,地震运行踩裂雪面也会导致积雪下滑造成雪崩。
雪崩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区段,即形成区、通过区、堆积区。
形成区:雪崩的形成区大多在高山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过50-60度的雪坡, 悬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区。
通过区:雪崩的通过区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常是一条从上而下直直的U形沟槽,由于经常有雪崩通过,尽管被白雪覆盖,槽内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没有大的起伏或障碍物,长可达几百米,宽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会太宽,否则滑下的冰雪就不会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
堆积区:堆积区同样是紧接在形成区的下面,是在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从地貌形态上看多呈锥体,所以也叫雪崩锥。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①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②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③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
④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复习有关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叶质坚硬。盛产油橄榄、柠檬、无花果、柑橘等。
(三)河湖:
欧洲西部的河流特征及成因:由于本区多平原,降水量较多,河网较密,水量充沛,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河流短小。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湖泊:西北部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1)多瑙河:发源自德国西南部山地,注入黑海,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的一条国际性河流。
(2)莱茵河:源自瑞士,流经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注入北海(荷兰鹿特丹)。被称为“黄金水道”,是欧洲乃至世界航运最繁忙的河流。
(3) 湖泊: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南北两侧。
【补充】
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的原因?
由于莱茵河水量大、变化小、水流平稳、无结冰期、运河发达,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 。
欧洲西部发达的内河航运网的形成条件:
(1)地形以平原为主,水流平缓;
(2)该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均匀,使河流水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小;
(3)最冷月气温大于0℃,河流无结冰期;
(4)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小,河道不易淤积;
(5)各河流之间大都有运河沟通,形成了稠密发达的内河航运网;
(6)该地区经济发达,航运价值高。
三.人文地理特征:
国家多(43个,亚洲48个),面积小,人口多而密,经济发达。
1、 国家和地区:
欧洲西部有30多个国家,国家众多,但是面积都不大,其中有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它的面积还不到平方千米,人口只有约798人。
2.居民:
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匈牙利、德国等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白种人∕世界人口稠密区,人口沿煤矿和工业带呈“十”字形分布,西欧、中欧人口密度大,北欧、南欧人口密度小∕人口增长慢,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3.经济:
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工业发达。自英国向东至波兰,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形成工业带 。畜牧业发达,产值高。
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多属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占世界一半以上,德国最多。
(1)发达的工业----加工型工业,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工业密集地带呈“十”字形分布。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运用离散单元法建立三维雪崩动力学模型,用球形颗粒和黏性单元代替雪板层和基底层以及相互键接的弱层,研究了薄弱层受破坏后裂纹的扩展属性,包括裂纹扩展速度、临界裂纹长度、界面断裂特征,以及裂纹扩展导致积雪层的不稳定状态,包括上层雪板的坍塌失稳和重力致使雪板拉伸断裂从斜坡地形释放等(岳鹏,2022)。
数字模拟表明,温度升高使积雪层内聚力强度增加,研究不同内聚力参数下雪板沉降位移场的变化,基于粒子追踪法的裂纹在薄弱层中的扩展速度以及临界裂纹长度变化和基底层和雪板层接触界面的应力变化。引入斜坡地形倾角,随着薄弱层的破坏失效和雪板层的拉伸断裂,雪崩开始释放,薄弱层剪切应力逐渐成为主导作用(岳鹏,2022)。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①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鲁尔区,在荷兰鹿特丹注入北海,为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的分界线,是欧洲航运量最大的河流,春夏为汛期(春汛为积雪融水)。
②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山地,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注入黑海。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
③波河:特殊点在于枯水期为夏末秋初。
原因在于其支流分为两部分,北侧源自阿尔卑斯山,补给为积雪融水(春)、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夏),南侧发源于亚平宁山脉,靠雨水补给(冬),两侧支流补给相互调节,呈现出该特点。
④罗讷河:注入地中海。
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山区积雪融水)会出现汛期,而河口地区夏末通常会出现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影响),从河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⑤运河: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基尔运河)、中部运河(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北河)、莱茵—美因多瑙运河。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主要特点
河网较密
欧洲平原面积辽阔,气候比较湿润,因此发育了比较稠密的河网
水量丰富
欧洲由于夏季气温一般不高,蒸发量也不大,除东南部和南部少数地区外,年蒸发量一般都小于或接近于年降水量。据估计,欧洲每年有超过 300 mm 的剩余水量,它们或渗入地下,或流入河川,为河流提供充足的水量
通航里程长
欧洲由于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大部低平,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丰富,使得许多河流的通航里程都很长
河流流程较短
很多地方距海较近,不利于长河的发育
航运价值高
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流速缓;沿岸经济发达(客货量大)
欧洲旅游地理资源
天山地区的雪崩以小型、中型和大型的沟槽型、坡面型和湿雪崩为主,主要分布在那拉提镇、尼勒克县、巩乃斯镇、果子沟和独库公路沿线。调查获取了较为可靠的雪崩清单数据,共记载雪崩 3 342处,最大雪崩抛程约700 m。雪崩的孕灾环境涵盖地形、雪情、气象条件和地表覆被等类型的要素,主要的致灾因子包括坡度、积雪深度、气温和风力作用。其中,地形、风力和气温是诱发沟槽型雪崩的主导因子。坡面型雪崩的致灾因子主要是地形、雪情和气温。气温是诱发湿雪雪崩的关键(杨金明等,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