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恢复欧洲旅游(2024年中国旅游业更难)

个人学习 9 0

新冠肺炎疫情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omicron有过于庞大的大流行基础,况且主要突变集中在刺突蛋白,针对刺突蛋白进行研发的辉瑞mrna已经受到影响,面对如今的筛选压力,在这样的流行水平和病例基数下,很有可能会出现下一代突变株。

SARS-CoV-2是单链RNA病毒,每个复制周期都会出现突变。通过累积同义和非同义突变来进化并适应宿主,这些突变由多种机制产生,包括 RNA 依赖性RNA 聚合酶的保真度 。

下一代突变也许会符合预测的突变趋势,也许是另一个并不可控的方向。

无论如何,重症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已经足以证明群体免疫水平的提高。

我还是认为,疫情有结束大流行的一天,并不一定是完全消灭病毒,也许在22年底,也许在23年,未必需要太久。

以上。

参考文献:

中国什么时候恢复欧洲旅游

它有可能不会结束,但有很大的可能会进入到低水平流行的状态,但很难会一直保持大流行状态。

在好的方向上,我们注意到群体免疫水平的增强。国内免疫屏障主要是由通过疫苗建立的,随着新的疫苗研发上市,特效药的出现,群体免疫水平的不断增强,大流行不会一直是常态。

免疫屏障并不针对于哪一个人而言,它只针对群体,多数人接种疫苗,就是建立免疫屏障的过程,在这个群体里,即使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也能获得保护。换言之,多数人没有接种疫苗,免疫屏障没有建立,即使少数人接种了疫苗,也会影响实际保护效果。

在坏的方向上,我们主要注意到长期COVID也就是后遗症和变异趋势的影响,一方面我不认为omicron会是最后一代,但我也相信下一代很难直接突破如今不断增强的免疫屏障。

警惕盲目“躺平”抗疫,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原则,就是需要利用现有工具和手段来降低病毒传播,否则病毒将继续变异,阻碍抗疫工作进程,继续威胁人类生活。

中国什么时候恢复欧洲旅游

群体免疫,这是一个有关疫苗接种的概念,本意是说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建立群体免疫屏障的一个意思。

而不是说通过群体大范围感染获得免疫。

但是很多人理解成了什么?理解成了自然群体免疫,这其中也有不负责任的媒体误读。

我之前的文章里讲过,自然群体免疫这个说法本身并不科学,也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认可的观点,学术界对此也是持明确的反对态度。主流观点认为这种策略通过感染获得免疫,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会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既不够科学,也不够道德,还违反医学伦理。

换句话说,这就是摆烂,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摆烂行为,也是对现代医疗卫生整个行业发展的极大讽刺。

所谓自然群体免疫,就是不采取人为干预,使疾病自然传播。

这种策略要能实现,需要基本传染数(R0)低、死亡率低、病毒变异率低、病毒变异能力增强率低(包括毒力改变、条件致死的改变、宿主适应性的改变等)、地方人口少、地方面积小、人口平均健康水平高、康复后终生免疫率高等等因素。

我们把病毒这几代变异体放在一起观察,哎,很多人就发现了一个亮点,它们的死亡率和重症率都有降低的趋势,那是不是说有自然群体免疫的条件了?

如果只从专业上讲,抛开其他因素,那依然没有。我们只看到了死亡率和重症率降低的趋势,那传播能力呢?是不是大大提高的?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也看明白了,防疫策略的选择,有些时候不全是考虑专业因素。

虽然各国疫苗接种数据有所不同,但老年人群都是接种率最低的人群。

部分老年人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无法接种疫苗,即使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老年人群也是最容易患病的。

而在因疫情死亡人群和重症人群中,老年人群也是占比最高的。

随着新变体的不断出现,虽然有“毒性降低”的趋势,但免疫逃逸和二次感染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时至今日,针对“初代病毒”进行研发的疫苗,作用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无论是科兴还是辉瑞等,各国都存在大量接种疫苗后仍被感染的“突破性感染”病例。

中国什么时候恢复欧洲旅游

由于变异体本身即有重症降低和传染性增加的趋势,即时疫苗起不到很好的防护效应,也起到了降低重症的作用,相信,“共存”策略能够确定实施,这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以美国举例,作为“共存”国家的代表,我先来贴几张从美国CDC截取的数据。

我们来计算一个总死亡病例数与总确诊病例数之间的比例,大致取值,忽略误差。

已知总死亡病例数为912757,已知病例总数为77345683。

912757∶77345683≈%

计算可得约为%。

我们再计算一个美国新冠疫情期间患病率,大致取值,同样忽略掉二次感染人数等误差。

已知美国总人口约为329,227,746人。

77345683∶329227746≈%

计算可得约为%。

那么因疫情死亡病例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呢?

912757∶329227746≈%

计算可得约为%。

由于忽略了各个时间段的差距,不同的参考数据,如此简单的计算必然是错误的,但我们依然可以用来参考。

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

这明显是非常严重的疫情和流行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应该选择清零才对,为什么依然要选择与病毒共存?

看来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仅此我们得不到答案,接下来我们继续剖析其他因素。

《柳叶刀》2021年8月发表社论文章,新冠长期症状是现代医学的头号挑战。

说穿了就是后遗症,新冠长期症状只不过是美化一下的说法而已。

其中对武汉金银潭医院治愈的1276名新冠住院患者愈后追踪研究报告,根据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研究患者康复情况。

其中有近三分之二出现了后遗症。

这之后,大量的研究加强了对后遗症的认知。

英国其他研究还发现,常见的后遗症包括:极度疲倦(疲乏)、呼吸急促、胸痛或抽紧、心悸、晕眩、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头脑迷糊”)、睡眠困难(失眠)、坐立不安(焦虑)、抑郁、关节疼痛、恶心、腹泻、胃痛、食欲不振、高烧、持续咳嗽、头痛、喉咙痛、嗅觉或味觉改变、皮疹。

发表于2022年2月7日的文章中,丹麦对青少年新冠长期症状进行了调差统计,发现感染后的儿童和青少年中持续存在相关的症状更为普遍。

明显看到,新冠后遗症足够引发人们的恐惧,也理应受到重视。

那么综上来看,防疫策略依然应该偏向清零才对,那为什么很多国家依然要选择与病毒共存?

仅此我们依然得不到答案,让我们接下来继续剖析其他因素。

我们剖析了前面的问题,都没有得到答案。

经济问题我以西班牙举例。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旅游业为西班牙提供了超过%的就业岗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西班牙旅游收入曲线基本与疫情流行曲线和西班牙、欧洲应对措施统一趋势。

那么我们站在西班牙的角度考虑,西班牙有没有可能做到清零?西班牙为什么选择共存?

如果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西班牙是不可能做到清零的。

我们已经知道旅游业为西班牙提供了劳动人口中超过%的就业岗位,旅游产业更是西班牙的支柱产业,西班牙不是一个福利大国,政府没有能力解决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口。

这是其一,其二,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欧元区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外向型经济体,根本没有能力脱离国际贸易,也就不存在清零的必要性和决策魄力。只要有一个欧元国家选择共存,那么欧元区大部分国家都会被波及,很可能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无法做到清零。

只要有部分国家选择了与病毒共存,就很少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一开始执行过严格防疫,后来又不得不转向共存的原因。

因为对此时而言,做出严格防疫决策的性价比过低,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关闭国门对外向型经济体伤害是巨大的。借鉴木桶理论,只要全球疫情控制存在短板,防疫成本就会逐渐增高,压力逐渐增大,此时加上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多国家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躺平。

这个时候,我们突然理解了美国等共存国家的选择。相较于经济下行、金融风险增加等带来的影响,与病毒“共存”,不值一提。

也许“清零”或“共存”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变成了只有“共存”选项的必选题。

为什么“共存”?决策时更在乎什么,答案是显然易见的。很多时候,现代民主政治的短视昭然若揭。

上面我们论证了大部分国家选择共存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继续论证中国为什么可以选择清零。

这是一个清零的结果还是清零实施的基础?

是清零的结果,清零实施的基础是中国强大的制度优势、组织能力和足够大的内部市场。

即使选择同样的清零,中国付出的成本依然要远低于其他国家,这就是制度优势,大大降低了决策成本和执行成本。

如果资本主义国家选择同样的政策进行严格防疫,那么付出的综合成本绝对要远远超过中国。

但这不是中国选择清零的唯一因素,一个因素即中国的内部市场足够庞大,可以实现经济内循环。

我们可以看到,清零政策下,并没有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反而因为清零的成功保障了国内的制造产能,直接受益。

中国从2015年开始就确定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经济内循环的改革路线,绝不是预料到了疫情可能,而是应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中美冲突,事实证明,这是战略眼光长远、出色的一步大棋。

第一个问题,新冠病毒可以像感冒一样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篇柳叶刀子刊的文章。

相较于流行性大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人际传播速度更快、潜伏期更长,患者发病后即有最强传染性,这也说明了新冠与流感不同。

我们很难说清新冠以后会不会像流感一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能够支撑这一说法。

那既然它不是流感,为什么还要与病毒共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