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
这个地方其实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名称更加知名,“阿尔察赫”2017年才被定为“国名”。
最初,阿尔察赫仍是以原住民为主的地域,但亚美尼亚人到来并同化他们,将当地变成亚美尼亚王国的行省之一。此后亚美尼亚王国被东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分割,阿尔察赫先后改属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哈琴公国/阿尔察赫王国以及五公国(奎里斯坦公国、吉拉伯德公国、卡臣公国、瓦兰达公国、迪扎克公国)、卡拉巴赫汗国统治,依次附庸于萨珊王朝、塞尔柱帝国、蒙古帝国、萨非王朝、阿夫沙尔王朝、卡扎尔王朝等外部强权。由于_教对基督教的打压、突厥–波斯–亚美尼亚通婚混血,_文化逐渐注入亚美尼亚文化中。
在波斯遥远的北边,向南扩张的沙俄逐渐深入高加索,因此与波斯先后发生五次战争。
沙俄在1722年至1723年的战争中骗取亚美尼亚人等外高加索族群的支持,后来却和土耳其订约出卖他们,所幸亚美尼亚人自己争气,在1733年消灭前来进犯的土耳其军。
1804年5月23日,沙俄利用卡拉巴赫汗国的危机许诺收其为保护国、向波斯开战,迫使波斯于1813年10月24日签订《古利斯坦条约》、割让南高加索的大片土地,阿尔察赫也在其中。然而战争还没结束,1806年沙俄就杀死伊布拉希姆·哈里汗,另立他的儿子梅赫蒂汗为傀儡。1822年,梅赫蒂汗流亡伊朗,沙俄随即废除汗国并分割建制。
1826年7月19日,波斯扶助梅赫蒂汗攻击沙俄,结果大败亏输,在1828年2月22日订立《土库曼恰伊条约》,彻底割让了如今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阿尔察赫先被划归“里海州”,后于1867年改属新组建的“伊丽莎白波尔省”,由高加索总督管辖。
由于历史上多元文化的碰撞,阿尔察赫的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最初被沙俄称作“鞑靼人”)当时的数量旗鼓相当,1905年革命时双方就已经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在阿尔察赫以外的地方,亚美尼亚人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例如土耳其长期将亚美尼亚人视作二等公民,在1894年至1897年、1909年分别对亚美尼亚人进行了“哈米德大屠杀”和“阿达纳屠杀”,刺激了亚美尼亚的族群意识以及建立“大亚美尼亚”的愿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俄是三国协约之一,但是英国的侮辱性操作却将土耳其推进了三国同盟,于是沙俄和土耳其开辟了高加索战线。梦想着夺回俄土战争失地的土耳其,却在1914年12月22日至1915年7月17日的萨利卡米什战役被沙俄击败,当时沙俄征召组建的亚美尼亚志愿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土耳其盲目模仿拿破仑的高速机动风格、却不给士兵补充过冬装备也是重要因素。为了掩饰自己指挥调度的无能,三帕夏(恩维尔、塔拉特、杰马尔)集中宣传是亚美尼亚人导致了土耳其军战败,于是以1915年4月24日驱逐和处决亚美尼亚知识分子为标志,利用库尔德人发起针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强迫妇女和儿童_化,后继的凯末尔延续种族灭绝做法,合计死者大约在60万人至180万人之间。土耳其的暴行迫使亚美尼亚人逃往沙俄控制区,从此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结下世仇,三帕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后均被亚美尼亚人刺杀(杰马尔、塔拉特)或击毙(恩维尔)。
虽然利用亚美尼亚志愿军占领了土耳其治下的一些亚美尼亚人居住地,但沙俄并未打算让亚美尼亚人翻身,且强行解散志愿军。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前线俄军瓦解,亚美尼亚人以原有的志愿军为基础集结起来,利用自行复员的俄军留给他们的军武继续对抗土耳其。根据苏俄与三国同盟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他们已经被出卖了。
1918年4月22日,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组建“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但在土耳其的进攻下他们丧师失地,内部又因为对外关系而分裂(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亲德,阿塞拜疆亲土)。在亚美尼亚革命联盟的领导下,亚美尼亚人于1918年5月28日建立“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此时的阿尔察赫也因为外高加索的分裂而卷入了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战争中。
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建立后,陷入了非常不利的险境,西有土耳其的进犯,东有阿塞拜疆的交锋,向北要防御苏俄入侵,还要接收东迁而来的难民、遭受西班牙流感的残害。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无意接受亚美尼亚的存在,1918年9月15日的“九月屠杀”以及1920年3月22日至26日的“舒沙屠杀”便是佐证。
此时的阿尔察赫被英军占领、由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管治,但当地亚美尼亚人坚持为并入亚美尼亚而努力。1920年2月,“卡拉巴赫议会”初步决议接受阿塞拜疆管辖,但在阿尔察赫的亚美尼亚游击队施压下,4月他们就改变原案,宣布并入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为此出兵阿尔察赫,却被苏俄趁机偷了家。面对苏俄的攻势,亚美尼亚人于同年8月10日接受南下的布尔什维克接管阿尔察赫,而该派系也向亚美尼亚人许诺将把赞格祖尔、阿尔察赫和纳希切万划归亚美尼亚。然而同期的苏俄和土耳其达成交易,双方南北夹击外高加索,使得亚美尼亚丧失了原本已经控制的一大片能够通往黑海的西部领土,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也在1920年12月2日被苏俄灭亡,后来苏俄更是以“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还有“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和土耳其于1921年10月13日签订了《卡尔斯条约》,正式确立了新的俄土边界,亚美尼亚永远失去了原有的土地。作为向土耳其的示好以及对1921年2月至7月亚美尼亚仍然成立“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反抗苏俄的惩罚,苏俄于1922年将原“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所在的赞格祖尔交给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却将阿尔察赫交给了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尔察赫于1923年7月7日变成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至于纳希切万,由于阿塞拜疆人占据优势族群地位,他们选择投票加入阿塞拜疆,成为一块飞地。
虽然被划入了阿塞拜疆,但纳卡自治州当初划定时优先吸纳亚美尼亚村庄,所以亚美尼亚人仍是当地的优势族群。在强力维稳下,当地直至苏联解体前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过亚美尼亚人时常请愿将纳卡自治州划归亚美尼亚,例如1945年亚美尼亚_第一书记格利戈里·阿尔特米耶维奇·阿鲁秋尼扬向_提出此议遭到拒绝;1965年纳卡自治州的13名官员向苏共中央写信抗议阿塞拜疆在当地的政策,然后这些官员被解职或调离纳卡;1977年亚美尼亚作家赛罗·汉扎迪安写信向勃列日涅夫请愿,还是没得到回复。
作为对亚美尼亚人的回应,盖达尔·阿利耶维奇·阿利耶夫1969年7月14日就任阿塞拜疆_第一书记后强化了对纳卡的控制,鼓励阿塞拜疆人前往纳卡定居、同时清洗原有的纳卡领导层,以亲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鲍里斯·萨尔基索维奇·克沃尔科夫担任纳卡州委第一书记。
戈尔巴乔夫改革将苏联引向绝路,刺激了各地的族群意识。在亚美尼亚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下,纳卡自治州的亚美尼亚人于1987年8月发起向莫斯科请愿与亚美尼亚合并的联署,有数万人参与签名,此即“阿尔察赫运动”的发端。亚美尼亚人在加盟共和国首都埃里温和纳卡州治斯捷潘纳克特示威,无视苏联中央和阿塞拜疆的禁止,逐步推动亚美尼亚与阿尔察赫的联合。
面对亚美尼亚人的行动,苏联拒绝了亚美尼亚和纳卡的请求、一度逮捕“阿尔察赫运动”的领导委员会成员,但于1988年2月将不受亚美尼亚人欢迎的鲍里斯·萨尔基索维奇·克沃尔科夫免职、改以根里克·波戈肖扬担任州委第一书记以示安抚和让步,后来又于_年1月接管纳卡直至同年11月29日,然而都没有什么用,纳卡战争的第一阶段已经开锣。阿塞拜疆则与亚美尼亚之间重启武装冲突,双方都向对方实施种族仇杀,最显著的事件当属1990年1月13日至1月19日,阿塞拜疆首府巴库针对亚美尼亚人开展搜杀,以至于苏军被迫动用高加索军区、黑海舰队和克格勃进场维稳,史称“黑色一月”。
1991年5月,苏联内务部队和阿塞拜疆的“圆环行动”在纳卡驱逐了大量亚美尼亚人,激化了族群对立。9月,叶利钦和纳扎尔巴耶夫的调停失败。11月26日,阿塞拜疆废除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但亚美尼亚和纳卡不予理会。12月10日,纳卡自治州单方面宣布举行“独立公投”,在阿塞拜疆人的抵制下建立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行将就木的苏联已经无力阻止了。
随着苏联的死亡,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着纳卡的归属权争夺使得纳卡战争公开化,双方争相扩充战备,例如从自行瓦解的苏联武装力量士兵手中收购枪械、弹药、火炮乃至坦克和装甲车,从内务部队手上接收他们撤离时留下的军武,鼓动原苏军士兵加入己方阵容。亚美尼亚方面,他们积极向俄国主导的独联体靠拢,邀请独联体在纳卡驻军,同时游说美国国会通过禁止向阿塞拜疆提供军援的决议,海外侨民更是踊跃向亚美尼亚寄送捐款,妇女和志愿兵大量出阵。阿塞拜疆方面则得到了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和阿拉伯世界的军援,联合土耳其封锁了亚美尼亚的国境线,他们的军事动员和组织比亚美尼亚做得更好,还依靠里海的石油收入招募雇佣兵出阵,再加上苏联给阿塞拜疆留下的底子好过亚美尼亚,所以阿塞拜疆在账面上更具优势。
1991年11月,阿塞拜疆军对纳卡的首府斯捷潘纳克特进行围攻,然而1992年2月25至26日、5月8日至9日、5月18日亚美尼亚相继攻克阿塞拜疆的霍贾雷、舒沙和拉钦,控制拉钦走廊、使亚美尼亚与纳卡连成一片后,失去轰炸和炮击基地的阿塞拜疆转入被动。作为对亚美尼亚屠杀霍贾雷阿塞拜疆人的报复,阿塞拜疆在同年4月10日对马拉迦村的亚美尼亚人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屠杀。期间伊朗曾经试图调停,欧安组织也成立了旨在调停的“明斯克小组”,但是无果。
与军事失败同时存在,当时阿塞拜疆的内政外交相比亚美尼亚显得十分痴呆。苏联时期的“阿塞拜疆王”盖达尔·阿利耶维奇·阿利耶夫自我流放至纳希切万吃瓜,远离了当时的巴库政坛,但拉钦失守后纳希切万也遭到了亚美尼亚的炮击;阿布法兹·埃利奇别伊当选阿塞拜疆总统后鼓吹“大阿塞拜疆”,引发了原本支持阿塞拜疆的伊朗疑虑(阿塞拜疆历史上原属波斯,而且伊朗境内还有阿塞拜疆人居住地)并减少援助;阿塞拜疆新政府坚持不向俄国低头、一心跟着土耳其,还招募了_和阿富汗_出阵。这些都使阿塞拜疆逐渐被孤立。
不甘心大亏本的阿塞拜疆,于1992年6月12日发起“戈兰博伊行动”,他们一度深入纳卡、逼近斯捷潘纳克特,但讽刺的是俄军出面挡住他们,给了亚美尼亚缓冲的时间、得以实现再度总动员。同年9月至12月,阿塞拜疆军已经师老兵疲,冬季的来临给了双方暂停的时机,亚美尼亚本身缺乏天然气、电力和石油等必要的过冬能源,格鲁吉亚打击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以及土耳其的封锁使物资补给大受影响,欧共体和俄国继续向亚美尼亚提供援助,海外侨民更加积极向亚美尼亚输血,伊朗也因对“大阿塞拜疆”的反感向亚美尼亚提供援助;阿塞拜疆则需要焦头烂额地安置被驱逐而来的难民,同时设法恢复里海的石油换取资金。
1993年1月,亚美尼亚在俄国高达10亿美元军援下,重新发起对阿塞拜疆的攻势。4月2日至4月3日克尔巴贾尔战役的胜利,使阿塞拜疆内讧。由于对俄态度的分歧,反俄的埃利奇别伊试图解除前线指挥官侯赛因诺夫的职务,却被一招“巴库进军”反杀,埃利奇别伊辞职下野。事后的政治分赃,老阿利耶夫被推举成为总统,出任总理的侯赛因诺夫掌控国家安全部、_和内政部。亚美尼亚进一步利用阿塞拜疆的危机发起“夏季攻势”,夺取了更多的阿塞拜疆土地、缴获了大量的阿塞拜疆军武,以至于亚美尼亚人“赞美”埃利奇别伊,好比中国调侃_是“运输大队长”。
为了挽回败局,老阿利耶夫和侯赛因诺夫尽力而为,他们招募了更多的_,还向美国出卖里海油田的开采权,同时向俄国低头、内部批准加入独联体。1993年的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也为阿塞拜疆尽心尽力,他们推动联合国_于4月30日、7月29日、10月14日和11月12日先后通过第822号、第853号、第874号、第884号决议,要求停止敌对行动并呼吁撤出占领军,最后一份干脆直接点名亚美尼亚,然而风头正盛的亚美尼亚表示无视,因为俄军在9月直接部署到亚美尼亚和土耳其边境,硬生生地把土军挡了回去。
1994年1月,强弩之末的阿塞拜疆最后一次向纳卡发起进攻,结果再次被打退,并且失去了更多的国土。作为回应,原本就已经“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亚美尼亚更加疯狂,对全国45岁以下的男子采取抓壮丁的方式强征入伍,准备一举攻入巴库。相形之下,阿塞拜疆对战争产生了绝望和消极抗拒的情绪,大量适龄男子拒绝入伍,进一步瓦解了阿塞拜疆的抵抗意志。在俄国的调停下,阿塞拜疆被迫承认纳卡为谈判方,于5月5日同亚美尼亚、纳卡签订三方《比什凯克协议》。根据协议规定的停火日期,5月12日,第一次纳卡战争结束,“阿尔察赫共和国”获得了此后将近20年的平稳“国祚”。亚美尼亚总统列翁·特尔-彼得罗相领导下的_因此稳定,但阿塞拜疆的老阿利耶夫和侯赛因诺夫之间则出现火并,以侯赛因诺夫失败入狱、老阿利耶夫完全掌权告终。
“阿尔察赫共和国”站稳脚跟后,依附于亚美尼亚,官员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例如罗伯特·谢德拉基·科恰良就曾经担任“阿尔察赫”和亚美尼亚的双料总统和总理;法律直接套用亚美尼亚制定的成文法,直至2006年12月10日才第一次制定“宪法”;亚美尼亚也没有给予“阿尔察赫共和国”官方承认,实质上阿尔察赫被亚美尼亚视作自治共和国般的存在。
作为战败方,阿塞拜疆长期衔恨亚美尼亚,例如在1990年至2005年系统性摧毁境内的亚美尼亚墓碑,2008年至2020年逢偶数年必有纳卡冲突(阿塞拜疆不断试探亚美尼亚军力),甚至在2004年北约和平伙伴关系培训班上阿塞拜疆军官砍杀睡梦中的亚美尼亚军官、事后回国没有定罪还被当作英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内政和外交逐渐稳定灵活,为日后的复仇缓慢积攒实力。相形之下,亚美尼亚被土耳其长期封锁,2018年推翻亲欧美政府前一度向欧美靠拢,天平在近20年内逐渐倾斜。2020年前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多次谈判,但后者不认同前者的“土地换地位”(交还阿塞拜疆领土换取纳卡独立),前者不认同后者的“土地换和平”(交还所有阿塞拜疆领土换取纳卡高度自治)。
2017年2月17日,通过“新宪法公投”,“阿尔察赫共和国”的名称正式确立。由于“阿尔察赫”的历史地域不局限于纳卡,此举引起阿塞拜疆的戒备。
2020年9月27日,在土耳其和以色列的支持下,阿塞拜疆对阿尔察赫发起突袭,第二次纳卡战争爆发。由于集中往薄弱的阿尔察赫南部发动进攻,再加上无人机等先进军备的应用,亚美尼亚和阿尔察赫迅速败退,期间俄国于10月10日进行调停,但被风水轮流转的阿塞拜疆破坏。不过俄国还是和伊朗一起,强行摁住了阿塞拜疆,保住了小老弟亚美尼亚,11月10日,《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亚美尼亚共和国总理与俄罗斯联邦总统声明》被签署,亚美尼亚被迫交还阿尔察赫残余纳卡实控区外的阿塞拜疆领土,并提供赞格祖尔走廊供阿塞拜疆和纳希切万飞地通联;阿塞拜疆则提供拉钦走廊给亚美尼亚和阿尔察赫维持往来;俄国向阿尔察赫和拉钦走廊派出维和部队镇场。次日,俄国又与土耳其单独签订防长备忘录,允许土耳其派员前往阿塞拜疆控制区参与维和。至此小阿利耶夫为已故的老阿利耶夫找回了面子,阿塞拜疆欢庆胜利;亚美尼亚人则撤离被阿塞拜疆控制的土地,临走前他们砍伐树木毁灭村落、用焦土政策给后来的阿塞拜疆移居者制造麻烦。
出于对俄国偏袒亚美尼亚的报复,阿塞拜疆在2021年5月12日以亚美尼亚没有履行提供陆地走廊条款为由,武装占领了亚美尼亚的休尼克省(即分隔阿塞拜疆两部分、苏联时期划归亚美尼亚的赞格祖尔)和格加尔库尼克省(塞凡湖所在省份),痛打落水狗的这场行动至今仍在僵持。
2023年9月19日,阿塞拜疆攻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全境,阿尔察赫卒。
以上三政治实体无任何联合国会员国给予承认。
欧洲冬季旅游热门国家有哪些
一般海外租车都是上租租车,但 法罗 的话,没有这个地点的选项,可见 法罗 的小众。4月到9月是租车旺季,淡旺季价格有差异,能变化1/3。大公司有Avis,Hertz,Europcar。可以上它们官网订。还有一堆local小公司, 比如 我们订的unicar。我将我当时看过的网站都说一下:1、https://www. (车辆选择少,手动挡多,价格贵,机场取还车额外收费250,非工作时间取还车加300,SCDW险100/天,无限次隧道300,额外司机150/人,wifi 75/天,儿童座椅250/个)2、http://www. (只能在托尔斯港取还车,最低价格从300多克朗/天起)3、http://www. (大公司,选择还挺多,但算是不便宜。基本价格包含Local Tax,Collision Damage Waiver* (CDW),Vehicle Registration Fee (VRF),Airport/city/other surcharge,800 KM基本里程,超出每公里单独加收1-2克朗之间的价格)4、http://www. (最低价格300多克朗起。但是费用清单不明晰,仅仅显示了多加司机的收费选择,取还车的地点除了托尔斯港,还有一个机场附近的Midvagur,感觉并不直接到机场)5、http:// (这家网页只能显示各种价格和条款,预订需要发邮件或电话,以及缴纳2000预订押金,回头再退还,感觉有点麻烦。价格不贵,尤其是7天以上折扣大点)6、http://l (网页填表发出需求后同样需要支付定金1500克朗才能确认订单,机场取还加300,隧道八折,不限里程,)7、https://www. (网页功能完善,但价格不低,车型选择少)8、http://www. (网页无法直接租车,需要邮件和电话,价格感觉不低)- 海底隧道两个,注意需要单独付费,但租车公司都表示不要自己去支付,因为账单是发给车主的。
相关网站
自己开了一个旅行摄影的圈子,以图会友,感兴趣的可以进来一起玩:
欧洲冬季旅游热门国家有哪些
虽然塞尔维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均声称自己才是科索沃地区的土著,但实际上这俩都是外来移民,不过“科索沃”一名源自塞尔维亚语。
科索沃最初以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为主,前168年被罗马征服、先后成为其设置的伊利里亚行省、达尔马提亚行省的一部分。随着罗马的中衰,西哥特人、匈人、东哥特人、斯拉夫人等“蛮族”接连侵入罗马国土,特别是查士丁尼大瘟疫造成了巴尔干的人口空虚,尽管期间经历保加利亚的统治,但科索沃等地还是加速斯拉夫化,塞尔维亚王国一度成为巴尔干小霸王。
然而伴随着土耳其与匈牙利的扩张,塞尔维亚王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1371年9月26日的马里查战役使王国解体,1389年6月15日的科索沃战役则彻底瓦解了原有的塞尔维亚国家,阿尔巴尼亚人乘虚而入、一度在科索沃建立附庸于土耳其的公国,直至被土耳其直接吞并。
为摆脱土耳其统治、光复自己的故乡,很多塞尔维亚人选择支持神罗。1683年至1699年、1718年至1739年,塞尔维亚人在神罗的支持下两度从土耳其手中抢回部分土地,第一次甚至光复了科索沃,但是神罗不争气,以至于塞尔维亚人每次失败后都被迫大迁徙至神罗境内。期间阿尔巴尼亚人也有被奥地利人鼓动起事的,但不如塞尔维亚人那么强烈。
为巩固统治,土耳其在巴尔干强力推行_化,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改宗_教。大量阿尔巴尼亚人因改宗_教得以在科索沃立足,进一步改变了族群构成。
土耳其中衰后,成为欧洲列强的下手目标,境内原有的族群势力在列强支持下抬头。1804年和1815年,塞尔维亚人在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分别领导下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1829年希腊独立后,深陷分裂危机的土耳其被迫给予塞尔维亚自治地位、建立公国。1876年6月30日,塞尔维亚公国和黑山公国向土耳其宣战,在俄国支持下,两国获得独立并通过柏林会议得到确认,但科索沃仍旧留在土耳其手中。
塞尔维亚国家再度建立的同时,大量支持土耳其的阿尔巴尼亚人遭到了塞尔维亚和黑山的驱逐和种族清洗。作为报复,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也对塞尔维亚人实施种族清洗,导致阿尔巴尼亚人的占比逐年升高。阿尔巴尼亚人试图在科索沃建立阿尔巴尼亚人的_,但此举遭到包括塞尔维亚人和土耳其人在内的其它族群反对,没能成功。土耳其则在1877年建立“科索沃州”,将“科索沃”指代的地域范围扩大化。
1908年7月,土耳其爆发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奥匈趁机并吞波斯尼亚,朝着改组为三元帝国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奥地利被迫向匈牙利让权、改组为奥匈二元体制后仍不稳定,斐迪南大公等人试图将奥匈改组为多民族联邦,其中一个设想就是吞并巴尔干的土地,建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三元帝国)。无力反击的土耳其,其软弱被巴尔干其他族群看在眼里,于是联合起来共同瓜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先是1910年和1912年,青年土耳其党人暗中支持阿尔巴尼亚人起事,再到1912年10月8日至1913年3月30日,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和希腊结盟群殴土耳其。原本塞尔维亚计划吞并今日的阿尔巴尼亚,但在奥匈的阻挠下,阿尔巴尼亚改为独立,塞尔维亚只得到了已经居住着大量阿尔巴尼亚人的、和黑山一同瓜分之后剩余的四分之三的科索沃,此举成为日后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冲突的根源。
面对塞尔维亚的入主,阿尔巴尼亚人坚持反抗塞尔维亚人。为巩固新到手的领土,塞尔维亚和黑山都采取移民实控的做法,迁入大量塞尔维亚人以压制阿尔巴尼亚人。
萨拉热窝事件使奥匈和塞尔维亚决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塞尔维亚虽然被三国同盟占领、以至于军政力量流亡希腊,但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却赚得盆满钵满。通过战争,塞尔维亚不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还吞并黑山王国、收取奥匈解体后分出来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地,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元体制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第一次实现了“大塞尔维亚”的设想。
然而这个仓促成立的王国,在外部局势稳定后就迅速内部生变,塞尔维亚中心主义引来其他族群特别是克罗地亚人的不满,双方一直斗法斗到_入侵、克罗地亚人投靠希特勒才暂时中止,国王_一世采取改组为单一制的“南斯拉夫王国”、将各族群整合塑造“南斯拉夫人”、重新划设地方省份、坚持安排塞尔维亚人徙民实边等形式试图加强集权维稳仍无济于事,他本人于1934年被克罗地亚人暗杀。自1929年起,科索沃被一分为三,分别划归泽塔河省、瓦尔达尔省和摩拉瓦河省,大量阿尔巴尼亚人搞事试图将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合并。土耳其也曾经试图复制与希腊交换人口的故事、接收阿尔巴尼亚人,但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不愿意离开,于是没有成效。
1941年4月6日,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通过扶植“克罗地亚独立国”等傀儡_、划分领地等方式肢解南斯拉夫,实质性灭亡王国。科索沃大部分地区被划归意属阿尔巴尼亚,少部分由_德国和保加利亚吞并。
南斯拉夫王国的灭亡,导致克罗地亚人等其他族群的得势,塞尔维亚人于此时遭受大规模反噬。
王国瓦解后,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混血出身的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拉起“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自任总司令,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解锁了解放南斯拉夫、废黜王室、消灭_的塞尔维亚游击队、处决被英军遣返的少数族群亲轴心国武装四大成就,还一度打进了奥地利。
夺取_的同时,铁托也在汲取第一南斯拉夫的经验教训,采取抑制塞尔维亚的方式维持南斯拉夫的存在。为此,铁托改采联邦体制,将原有的塞尔维亚分解为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四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又以照顾塞尔维亚境内的匈牙利人和阿尔巴尼亚人两大少数民族为由,将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分别提升为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社会主义自治省。
铁托鼓励使用“兄弟情与统一”的口号,试图通过向非塞尔维亚人族群让利、抑制“大塞尔维亚”的做法来维持南斯拉夫的统一,甚至设想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联合构筑“巴尔干联邦”,这种损害塞尔维亚人利益的做法引发了他与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地方分权的塞尔维亚人、南联邦三号人物_·兰科维奇的冲突。尽管铁托禁止塞尔维亚人难民重返科索沃,但兰科维奇借着铁托需要他镇压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搞事的需求,仍然坚持将塞尔维亚人送回科索沃,此举激化了两人的矛盾,最终铁托以谋反罪名将兰科维奇解除职务、开除出党、流放至克罗地亚“严加管束”,日后兰科维奇被塞尔维亚人视作“民族英雄”,1983年8月20_后即使封锁消息,仍有超过3万名塞尔维亚人自发前往吊唁。
铁托和兰科维奇的内讧,导致原本被抑制的族群意识再度抬头。阿尔巴尼亚人要求扩大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的权限乃至升格为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却要求加强科索沃与塞尔维亚其他地区的联系。1967年3月17日至1971年12月1日的“克罗地亚之春”直接威胁到了南斯拉夫的统一,导致铁托被迫胡萝卜加大棒,解职原克罗地亚领导层的同时制定通过新宪法,赋予地方更多的权限,甚至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都获得了加盟共和国的权限、仅保留自治省的名义。再加上1968年为防止华约入侵组建平行于南斯拉夫人民军的“边防军”、1974年后边防军直接听命于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省,此时的南联邦仅靠着铁托的个人威望维持,南斯拉夫解体已有苗头。
1980年5月4日铁托死亡,南联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腐败难以掩盖,加速刺激族群意识的抬头。
1981年3月11日至4月3日,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爆_乱,要求建立直属于南斯拉夫的科索沃社会主义共和国,声称自己并非南斯拉夫人、与阿尔巴尼亚团结、反对修正主义。尽管骚乱被平定,但南斯拉夫_的虚弱被各族群看在眼里,权威性大幅削弱。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自此之后就在官府层面大规模清洗塞尔维亚人,导致当地塞尔维亚人的占比大幅下降,威胁到塞尔维亚的存在。
为维护塞尔维亚乃至南斯拉夫的统一,塞尔维亚人重拾兰科维奇的“大塞尔维亚”路线。斯洛博丹·米洛塞维奇以“反官僚革命”的名义,鼓动各地起事推翻原有的领导层,实质性接受1986年的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学院备忘录,利用塞尔维亚人的族群情绪夺取了塞共的领导权。_年,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权限被以修宪形式大幅削弱。
针对米洛舍维奇利用“反官僚革命”夺取各加盟共和国_、维护南斯拉夫统一的意图,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都进行了抵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则骑墙观望。科索沃则发起了矿工罢工,当局被迫宣布实施紧急状态。
1990年9月7日,出于对塞尔维亚的不满,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自行宣布成立直属于南斯拉夫_的“科索沃共和国”,激化了与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拉开了南联邦解体的序幕。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利用原有的边防军力量和南斯拉夫人民军对抗。各地的塞尔维亚人纷纷起事反抗,战火集中在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波黑等处。同年9月22日,科索沃自称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但塞尔维亚不予承认,次年设置“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
由于塞尔维亚为核心的南斯拉夫_表现不力,原本骑墙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也选择脱离南联邦独立,导致南联邦的解体。剩余的塞尔维亚、黑山于1992年2月15日重组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即第三南斯拉夫。
尽管塞尔维亚竭力试图维护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的统一,但在美国和北约的侵凌下,他们还是陆续失去了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经济上的差距以及米洛舍维奇的强势也在撕裂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的联盟。最关键的打击来自美国和北约,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他们以_拒绝接受“和平协议”为由,强行部署“维和”、对_进行轰炸,其中5月8日更是蓄意轰炸了中国驻_大使馆,然而中俄都难以为_提供切实的支持,最终_被迫低头签字,将科索沃交给北约控制,阿尔巴尼亚人大量涌入科索沃再度成为居民主体。
2008年2月17日,经过“并入阿尔巴尼亚”与“独立”两派的竞争,缺少塞尔维亚人投票的科索沃再一次宣称“独立”,并陆续获得大量联合国会员国的“承认”,然而中国、俄国和塞尔维亚坚持科索沃属于塞尔维亚,将其阻挡于联合国门外。西班牙、罗马尼亚、希腊、塞浦路斯、乌克兰、印度、印尼、越南、柬埔寨、朝鲜等国已经表态不会承认科索沃。
欧洲冬季旅游热门国家有哪些
蒙古西征、建立金帐汗国后,术赤诸子被分封,第十三子秃花帖木儿被分封至克里米亚。1430年,秃花帖木儿的后人哈吉·格来建立克里米亚汗国,但1477年他们就变成土耳其的附庸。
克里米亚汗国强盛时期,对金帐汗国及后继的莫斯科_形成压制,今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一带也被其纳入版图。土耳其衰落、俄国崛起后,克里米亚汗国成为沙俄扩张的对象,1774年俄国迫使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独立,1783年俄国正式吞并克里米亚汗国,顿巴斯(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一带)转属俄国。
沙俄吞并后,因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顿巴斯开始发展起来。1803年,两地被一同划归新设置的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
1922年,顿巴斯被划归充实苏联的乌克兰,此处涉及到现代乌克兰的由来。
最初,“乌克兰”这个名称出现于1187年,只是用来指代俄国的设防边境。通过消灭哥萨克酋长国、克里米亚汗国、瓜分波兰、侵吞巴萨拉比亚等形式,沙俄逐渐囊括了现代乌克兰的大部分区域,并与奥匈接壤。奥匈对于以“斯拉夫人解放者”自居的沙俄深感忌惮,于是在自己控制的加利西亚人为制造并推广“乌克兰”的概念。至于沙俄本身,他们十分抵触“乌克兰”这个词,官方层面上,现代乌克兰的人种被称作“小俄罗斯人”、“哥萨克”、“鲁塞尼亚人”,推行俄罗斯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沙俄崩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建立,在此之前从未存在一个“乌克兰国家”。为了对抗这个_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列宁制造了一个相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当时以基辅为核心的左岸哥萨克和右岸哥萨克等小俄罗斯地域不在苏俄手中,遂根据“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宣称领土范围,将本不属于乌克兰的新俄罗斯大部等俄罗斯化程度较深区域从俄罗斯划出,用来组建苏俄的乌克兰,首都定在哈尔科夫。由于苏波战争的失败以及《里加和约》的签订,苏俄的乌克兰被限定在右岸哥萨克、左岸哥萨克和新俄罗斯。
列宁统治期间,鼓励实施“本土化政策”,加速了现代乌克兰的形成。作为额外的优待,乌克兰的教会没有陷入与俄罗斯的教会同样的处境。
_掌权后,强推集体农庄和去富农化,引发1932年至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也被波及。但也正是_为现代乌克兰又划拨入了加利西亚、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喀尔巴阡鲁塞尼亚等区域,使乌克兰的版图扩容。
_掌权后,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奠定了乌克兰历史上的最大版图。
被划入乌克兰后,顿巴斯在二战中被_占领,劳工被掠往德国从事生产。战后重建过程中大量俄罗斯人移民至顿巴斯,再加上苏联推行的再俄罗斯化,埋下顿巴斯和乌克兰的嫌隙。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独立公投,顿巴斯以超过75%的投票率和80%的赞成率支持乌克兰自苏联独立。
然而独立后没多久,乌克兰就和顿巴斯起了冲突,前者拒绝满足后者关于国家实施联邦制的诉求,也无法抑制经济恶化和工业生产的崩溃。陷入危机的顿巴斯开始后悔跟随乌克兰,他们于1993年发起了一次罢工,表示当初支持独立是期望权力从中央转移至地方、企业和城市,而不是单纯地从莫斯科中央集权变成基辅中央集权。次年,顿巴斯进行协商性的全民公决,但乌克兰仍然拒绝顿巴斯关于自治、使用俄语为官方语言之一、乌克兰实行联邦制的诉求,只在经济上作出让步。由于乌克兰持续实施的“自由化”,顿巴斯的重工业陷入低潮,寡头政治和腐败在当地抬头。
尽管饱受乌克兰其他地区的歧视,但顿巴斯当时还没有强烈的脱离乌克兰走向独立的念头。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亲美欧的尤先科和亲俄的亚努科维奇对决,尤先科利用“橙色革命”夺得_,亚努科维奇则以推动构筑“乌克兰东南部自治共和国”作为回应。最终双方暂时维持表面上的和睦,亚努科维奇一度获得总理职务。
2010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亚努科维奇上台,任上推行亲俄政策,引来美欧的不满。在美欧的支持下,西乌克兰推翻亚努科维奇、迫使其逃往俄国,但亚努科维奇保持乌克兰总统的宣称。西乌克兰的侵凌导致东乌克兰俄语区的抵触,俄国为此出兵干预,先后扶立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将克里米亚直接纳入俄国。
2022年9月30日,俄国以武力“公投”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扎波罗热州、赫尔松州纳入版图。
欧洲冬季旅游热门国家有哪些
“摩尔达维亚”这个名称是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的俄语转译。历史上,“摩尔多瓦”原本是一片相对广阔的地域,她和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一同构成了罗马尼亚。现如今的摩尔多瓦共和国,不过是原本的巴萨拉比亚的一部分,属于地名降格的案例;“巴萨拉比亚”这个地名也是俄国人漂移使用的。由于土地主要位于德涅斯特河东岸,所以中国民间习惯称“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为“德左”。
土耳其原本打下了包括巴萨拉比亚在内的大片疆域,但在1683年维也纳之战兵败后由盛转衰,成为逐渐兴起的奥地利和俄国对外扩张的目标。自1676年起,俄国逐渐频繁对土耳其用兵,土耳其的领土被逐渐分割蚕食。
1787年8月19日,俄国以不能接受土耳其要求其放弃克里米亚领土以及黑海沿岸驻防为由,向土耳其开战。面对俄军的攻势,土军节节败退,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被俄国占领。虽然俄军一度兵临新罗马城下,但在担心普鲁士和奥地利“两肋插刀”以及英国施压的情况下,俄国还是在1792年1月9日与奥斯曼土耳其签订《雅西和约》,其中规定土耳其割让叶迪山地区、俄国和土耳其以德涅斯特河为新国界,从此德涅斯特河东岸被纳入俄国版图。
对于再次被割占领土,土耳其试图复仇。俄国和奥地利在奥斯特利茨会战失败后,土耳其认为向俄国复仇的时机已到,于是在1906年12月22日再次对俄开战,但是土军相对俄军而言实在是太菜了,再加上俄军利用俄法议和的空档期逐渐深入,土耳其亏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也因为俄法交恶,需要集中力量对付拿破仑的俄国选择与土耳其议和,双方于1812年5月28日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其中规定土耳其割让摩尔多瓦公国管辖范围内的巴萨拉比亚给俄国,俄国在当地建立“比萨拉比亚州”(1871年升格为“省”)。至此现代摩尔多瓦的领土已全数落入俄国手中。
1828年4月26日,为报复俄国出兵支持希腊独立,土耳其对俄开战,败,被迫于1829年9月14日签订《亚得里亚堡和约》,其中规定承认希腊、塞尔维亚、摩尔多瓦、瓦拉几亚的“自治”,割地予俄国并向俄国开放海峡。
1833年7月8日,为了遏制名义上臣服于土耳其的埃及总督_·阿里北伐,土耳其被迫向俄国求援、签订《互助条约》,俄国对土耳其进行军事援助,土耳其则在秘密条款中保障俄国在海峡的自由通行权、承认黑海成为俄国的内湖。但在这个条约之外,土耳其玩了一手阴招,将秘密条款内容泄露给英国和法国,利用“欧洲协调”体系迫使俄国于1841年7月13日与英国、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改订《伦敦海峡公约》,白嫖了一把俄国,使沙皇尼古拉一世非常气愤,给土耳其赐了一个“欧洲病夫”的贬称。
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民族革命,波及奥地利的匈牙利以及土耳其的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出于为夺取欧洲土地作声望上的准备,俄国充当了“欧洲警察”的角色、派兵将革命镇压。
为加速攫取土耳其领土,俄国以保护_徒为由要求土耳其割让巴勒斯坦,遭到土耳其拒绝。1853年7月3日,俄国占领土耳其名下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土耳其在同年10月16日对俄宣战,不久英国、法国和奥地利陆续加入,战场转移至俄国的克里米亚。最终俄国战败,于1856年3月30日签署《巴黎和约》,吐出南巴萨拉比亚等占领地及对摩尔多瓦、瓦拉几亚两公国的保护权,黑海不得驻军。此战的败绩使尼古拉一世受到沉重打击,传言称出于对奥地利“拔刀相助”占领两公国的愤懑,他在战争结束前服毒自杀。不过相对应的,土耳其被迫同意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于1859年1月24日组建“罗马尼亚联合公国”,奠定现代罗马尼亚的基础;奥地利成为列强下一个共同敌视目标,他们将为此最终被逐出德意志、被迫改组为二元联邦体制的奥匈。
1877年4月27日,恢复元气的俄国趁土耳其深陷巴尔干危机,以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对土耳其开战。在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为酬谢、争取到奥匈中立的情况下,俄国迫使土耳其于1878年3月3日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规定土耳其允许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独立,并建立“大保加利亚”。但该条约对俄国过分有利,引来列强不满。
1878年7月13日,英国、法国、奥匈、意大利、俄国、土耳其签订《柏林条约》,保加利亚大公国维持“自治”、但领土大幅缩小,俄国的“大保加利亚”计划受挫。此事对罗马尼亚的刺激之处在于,战前罗马尼亚与俄国订立秘密协议,俄国保证罗马尼亚独立后的领土完整,结果战后俄国为了控制多瑙河入海口,又强占了南巴萨拉比亚、将其划入“比萨拉比亚省”。作为补偿罗马尼亚只能忍气吞声收下了一小块原属保加利亚的北多布罗加,俄国和罗马尼亚关系出现裂痕。此外,奥匈出力最少却得到了波黑(名义上还属于土耳其),使俄国更感火中取栗,俾斯麦苦心经营的三皇同盟由此松动并走向崩溃;土耳其则从“欧洲病夫”进一步被贬称为“近东病夫”,又另外将塞浦路斯岛让给英国。
为巩固对“比萨拉比亚省”的统治,俄国在当地大力实施俄化政策,例如禁止罗马尼亚语的教学和使用、禁止从罗马尼亚进口书籍、以俄语为官方语言、收缩并打压地方政教自治、输入非罗马尼亚人移民、将抵抗者流放西伯利亚、控制传媒、反犹太人,等等。最搞笑的是,1861年改革在巴萨拉比亚收效甚微,因为巴萨拉比亚的罗马尼亚人大多数都是租地耕种的自由农民、没有使用农奴的“优良传统”,被“解放”的农奴都是从俄国输入的。
拜俄国人所赐,巴萨拉比亚的文化急速断层,识字率惨不忍睹,根据1897年的统计,只有6%的巴萨拉比亚罗马尼亚人识字。俄国培养的巴萨拉比亚大学生回到当地呼吁促进自治、留在俄国,结果大多数人根本不理睬他们。1903年4月和1905年10月更是在基希讷乌先后发生两次对犹太人的暴力骚乱。1906年1月6日,科姆拉特的起义者宣布成立“科姆拉特共和国”,但于1月12日被镇压,成员流放西伯利亚。
随着土耳其的衰弱,列强在巴尔干的利益争夺愈发激烈,经历波斯尼亚危机、两次巴尔干战争和萨拉热窝事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军事失利、政治腐败以及视人民如草芥,罗曼诺夫王朝在内部率先崩溃。政治取向不同的各类力量互相交战,被俄国长期压抑的各民族意识趁机抬头。
1917年12月15日,“比萨拉比亚省”宣布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不知出于什么因素,当时他们宣布自己仍然是俄罗斯共和国的一部分,但11月7日的十月革命早已摧毁俄罗斯共和国。
1918年1月,布尔什维克攻克基希讷乌,迫使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向罗马尼亚求救。2月6日,罗马尼亚军队应摩尔多瓦民族主义者要求提供军事援助,派兵前往巴萨拉比亚控制局势。4月9日,在保障以下条件的前提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投票通过了与罗马尼亚的合并案:
1918年11月,摩尔多瓦议会通过一项并未达到法定参加投票人数的动议,取消了土地改革之外的其他条件,放弃了巴萨拉比亚的自治权。1919年12月20日,巴萨拉比亚代表参与的罗马尼亚议会制宪会议批准通过统一法,罗马尼亚开启了短暂的“大罗马尼亚”时期。
面对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统合的结果,苏俄对此非常不高兴,认为罗马尼亚“侵占”了他们的领土。败退的布尔什维克仍然控制着德涅斯特河东岸,他们将此区域划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鼓动摩尔多瓦境内的乌克兰移民后裔进行叛乱,1919年5月5日一度声称建立“比萨拉比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主要的大国们和罗马尼亚筹备缔约、确认罗马尼亚对巴萨拉比亚的主权,但只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在1920年10月28日共同签署并通过《巴黎条约》,_签了字却和苏联做私下交易、没有批准通过该条约,使得条约无法生效,美国在审议过程中以苏俄没有出席为由拒绝签字,苏俄则直接以乌克兰的名义拒绝接受。
1924年3月27日至4月2日,苏联明面上与罗马尼亚谈判,被罗马尼亚拒绝后于9月15日至18日在南巴萨拉比亚的鞑靼布纳雷(今属乌克兰敖德萨州)煽动叛乱,结果被罗马尼亚及时镇压,事后罗马尼亚取缔_、大搜捕_员,侥幸逃回苏俄的叛乱参与者也没能躲过大清洗。同年3月7日,为吸引罗马尼亚境内的巴萨拉比亚人移住、同时准备武力并吞巴萨拉比亚,苏联在自己控制的德涅斯特河东岸设置“摩尔达维亚自治州”,10月12日升格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划入原属乌克兰的部分土地。
虽然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顶着摩尔达维亚的名号,但真正的巴萨拉比亚人很少,苏联不得不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调来大量移民加以充实。1925年,摩尔达维亚就遭遇了饥荒。1927年12月,当地据称出现了反苏叛乱。集体农庄的强制推行使得约两千个家庭被流放至哈萨克,摩尔达维亚也没能逃脱1932年至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
苏联统治期间,他们大力在德涅斯特河东岸人工塑造“摩尔达维亚人”群体和“摩尔达维亚意识”,极力灌输“摩尔达维亚和罗马尼亚并非同一”的观念,开设电台进行反罗马尼亚宣传,将西里尔字母导入罗马尼亚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揭幕前后,苏联与_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划分势力范围。根据秘密协定内容,苏联在1940年6月28日侵占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随后于8月2日撤销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将原自治共和国除今日德涅斯特河东岸以外的其余地区以及南巴萨拉比亚划归乌克兰,原自治共和国剩余土地与巴萨拉比亚剩余土地统合组建新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沿海区域和大部分东岸土地划归乌克兰,主要是苏联高层认为摩尔达维亚并不可靠。
苏德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一度夺回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进占德涅斯特河东岸,分别设置“巴萨拉比亚省”和“德涅斯特省”,犯下屠犹罪行,但在1944年苏军西进、安东内斯库__后,罗马尼亚被迫放弃两“省”、尽力撤出愿意跟着自己走的当地罗马尼亚人,换取苏联支持罗马尼亚收复在维也纳仲裁中被_德国转给匈牙利的北特兰西瓦尼亚。
1947年2月10日,苏联和罗马尼亚参与签订《巴黎和平条约》,确立了苏罗边界,但在冷战社会主义阵营分裂时期,苏联和罗马尼亚仍旧为了巴萨拉比亚问题大打嘴炮,官方层面上争论焦点一度从“摩尔多瓦是否属于罗马尼亚”转移至“摩尔多瓦人是不是罗马尼亚人”。
苏联吞并摩尔多瓦、完成所谓“东方战线”的组建后,即着手渗透控制当地。
1940年至1951年,苏联分四次将大量摩尔多瓦人流放至哈萨克和西伯利亚等地,他们中的大多数被送进了古拉格。苏联在当地强制推行集体农庄和去富农化,重新占领巴萨拉比亚后的1944年更是迫使已被_掌权的罗马尼亚合作,“遣返”此前被安东内斯库抢运的摩尔多瓦人,这些被“遣返”的摩尔多瓦人因此遭到苏联的杀害或流放。深受迫害的摩尔多瓦人于1944年至1952年大量地起来反苏,但被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严厉镇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从其他加盟共和国(主要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量迁入移民,进一步稀释“摩尔达维亚”的族群成分,由于移民们把持大多数地方行政和经济职位、只给“摩尔达维亚人”留下一些相对不重要的学术职位,造成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对立。经过苏联的一番操作,摩尔多瓦没能成功躲过1946年至1947年的饥荒。
尽管苏联坚持塑造“摩尔达维亚人”、推动使用俄语和西里尔字母、强调俄罗斯文化对摩尔多瓦文化的影响,但其政策随着领导人的更迭也变得相对有所宽松和优待。_掌权后实施“去_化”,于1956年掀起“_解冻”,包括摩尔多瓦人在内被流放的幸存者们逐渐得以回归故乡。科教文卫和工业发展的同时,摩尔多瓦的反苏意识再度抬头,苏联为此将敖德萨军区的近卫第14集团军部署在摩尔多瓦,此举对于日后的局势影响深远。
勃列日涅夫推翻_掌权后的1970年代和1980年代,进一步安抚摩尔多瓦,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转移支付,助力其工农业的发展。不过出于避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想法,苏联留了个心眼,电力、航天、军工、钢铁等主要的工业被安排在德涅斯特河东岸,摩尔多瓦本土更多是以输出罐装食品、蔬菜、水果、烟草和酒类等农副产品为主,这也深刻影响了日后的局势。然而即使这样,摩尔多瓦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得到了相当的遏制,苏联中央的拨款一直持续至《别洛韦日协议》为止。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苏联的内乱,原本已被压抑的摩尔多瓦民族主义情绪再度抬头。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带头毁灭联盟,导致摩尔多瓦也出现了分裂。_年,摩尔多瓦本土重新实施“罗马尼亚化”,民间兴起了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统一运动。1990年6月23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称“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此举引发以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为主的德涅斯特河东岸疑虑,他们不愿意脱离苏联,且东岸的发展水平比摩尔多瓦本土要好得多,于是东岸在同年9月2日宣布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自称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未得到承认。
1991年5月23日,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8月27日,摩尔多瓦宣布独立。同年11月15日,“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独立并改称“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其中“国旗”沿用原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旗。从此摩尔多瓦分裂。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开张前后,原苏联近卫第14集团军仍驻守在德左首府蒂拉斯波尔、直至1995年撤走。1990年11月起,摩尔多瓦和德涅斯特河东岸就开始了有限规模的武装冲突,并于1992年3月2日发展成为“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在苏联近卫第14集团军以及“俄罗斯志愿者”、“乌克兰志愿者”的帮助下,1992年7月21日摩尔多瓦被迫谈和,与俄国签订和平解决冲突原则协议,接受俄国、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组成的和平调解使团进行停火监督,并在俄国允诺撤军后与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摩尔多瓦共和国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武装冲突原则的协定》和在《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成立维持和平部队的协定》,规定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由俄国、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东岸共同组成的维和部队驻守冲突地区,摩尔多瓦实际上失去了对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的控制。然而俄国杜马没有批准协议,于是俄国违规继续驻军至今,期间德左多次请求“加入”俄国但未被批准。
现阶段德左高度仰赖俄国的支持,同时大力打击罗马尼亚语教学和使用,并吸引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移民。_、走私和人口贩卖也是常例。由于苏联奠定的工业基础,德左时不时还能拉闸断电恶心摩尔多瓦,摩尔多瓦的发展也确实不咋地。
欧洲冬季旅游热门国家有哪些
在加勒比海有的众多美丽小岛国中,最美的应该是多米尼加。
它位于加勒比海大安的列斯群岛中,伊斯帕尼奥拉的东半部,是哥伦布第一次到美洲时发现的。
以优质的沙滩和最原始的生态闻名,成为多米尼加的旅游卖点,其旅客量占全加勒比海地区(除墨西哥)的47%。
Soooo!!!知道留学有哪些地方可以玩了嘛~
今天的留学生分享就到这里啦,更多有趣的留学生话题欢迎看我的其他文章哦~
欧洲冬季旅游热门国家有哪些
现阶段“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主张的地区,在我国以“西撒哈拉”的名称为人所知。
受到沙漠化以及跨撒哈拉贸易的影响,今西撒哈拉地区历史上族群迁徙频繁,柏柏尔人和其他族群的融合形成了“撒哈拉人”这个新族群,当地大约自8世纪起就走向了_化。摩洛哥的穆拉比特王朝和萨阿德王朝曾经短期统治过西撒哈拉,这成为摩洛哥日后宣称拥有西撒哈拉主权的“自古以来”。
1884年12月26日,在柏林会议确立瓜分非洲的原则后,西班牙派兵入侵西撒哈拉,建立了“西属撒哈拉”殖民地。1886年,西班牙与今属毛里塔尼亚的阿德拉尔酋长国签订《伊迪尔条约》,后者宣称割地予西属撒哈拉,但并没有实际发生效力,殖民地的边界最终还是由法国和西班牙签约确定。
1898年,西班牙在对美国的战争中失败,为了弥补损失,有意向奥匈出售西属撒哈拉。当时的奥匈没有海外殖民地,所以有些奥地利官员很感兴趣,但奥匈特殊的二元体制起了反作用,匈牙利官员的反对导致交易告吹,西属撒哈拉继续由西班牙持有。
1912年3月30日,法国通过《非斯条约》将摩洛哥收为“保护国”、建立“法属摩洛哥”。同年11月27日,法国把摩洛哥北部和南部各一部分“转租”给西班牙,建立“西属摩洛哥”。
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西撒哈拉地区曾经长时间起事不绝,来自毛里塔尼亚的_·艾纳因就于1904年在斯马拉起事反西,和摩洛哥保持合作、名义上接受摩洛哥统治(“自古以来”+1)。起事使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长期难以深入沙漠,法国和西班牙先后两次合作,分别于1913年和1934年镇压起事、摧毁斯马拉。
对于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统治,摩洛哥非常不高兴,同时引用1895年3月13日的英摩协定宣称西撒哈拉是自己的领土。1956年3月2日,法国废止《非斯条约》、承认摩洛哥恢复独立,西班牙于4月7日跟进,但保留了休达和梅利利亚,认为两地并非摩洛哥领土。
对于西班牙的举动以及其仍然持有的西属撒哈拉殖民地,摩洛哥很有想法。1957年10月23日至1958年6月30日,摩洛哥发动伊夫尼战争,迫使西班牙签订《安格拉德辛特拉条约》、割让朱比角一带领地。事件前后西班牙亡羊补牢,将西属撒哈拉提升为“撒哈拉海外省”,加速当地城市化的进程,强迫游牧的西撒哈拉人转为定居模式,又于1967年5月拉拢各部落高阶成员组建本土化代表机构,试图维持统治。
出于对西撒哈拉的垂涎等因素,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都反对西班牙继续殖民统治,形成了不同的做法。
1975年10月16日,在联合国调查团带回“西撒哈拉人民支持独立建国”的结果后,_作出裁定,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都不具备对西撒哈拉的主权。此举直接使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掀桌,俩货选择无视_的裁定。同年11月6日,摩洛哥组织35万无武装平民深入西撒哈拉,史称“绿色进军”。当时大独裁者佛朗哥行将就木,西班牙遂于11月14日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签订《马德里协定》,约定1976年2月26日全面撤离西撒哈拉,其中萨基亚阿姆拉和北里奥德奥罗转属摩洛哥、南里奥德奥罗转属毛里塔尼亚。
面对西班牙与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的私相授受,联合国坚持西撒哈拉的非自治领土地位,阿尔及利亚和西撒人阵表示很淦,于1976年2月27日宣布建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坚持反抗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尽管1979年8月毛里塔尼亚不堪西撒人阵的袭扰被迫宣布退出主权争夺,但摩洛哥随即进占原来的毛里塔尼亚占领区,于1980年至1987年通过建筑“摩洛哥墙”的形式实控西撒哈拉的大部分有价值地段,只将不宜居的小部分东部土地扔给西撒人阵。大量西撒哈拉人流亡至阿尔及利亚。
欧洲冬季旅游热门国家有哪些
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又被称为“北方之路”。这个通往北方之路的神秘国度一直都是大自然的宠儿,拥有无与伦比的峡湾风光、绚烂极光下的永夜之城和古老神秘的维京文化。首都奥斯陆是挪威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同时这里也是全欧洲最富有、安全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城市之一。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感受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领略中世纪色彩独具一格的北欧文化。想看极光的宝宝,特罗姆瑟是欣赏到极光可能性比较高的城市哦。